对于宋洋来说,传统戏剧艺术是他的人生坐标。而这个坐标,无论是在他于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寒窗苦读学士与硕士学位时,还是在他进入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中国国家京剧院挑起编导大梁后,每一个阶段都铭刻在心,在宋
洋的生命中影响深远。
凭借着对传统戏剧编导的热爱与天赋,宋洋在象牙塔内就已经以优异的成绩展露出众才华。入职中国国家京剧院后,他更是如鱼得水,其作品活跃在全国及港澳台各大舞台,并频频获奖。由他担任编剧的京剧《延安往事》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4届曹禺剧本奖)提名,入选2019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剧本扶持工程,入选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京剧《丝路长歌》荣获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文化贡献奖;京剧《柚子姐》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剧本扶持工程……
宋洋总是大胆地将传统戏剧精华与现代叙事技巧有机结合,为传统戏剧注入现代精神。他的剧作勇于吸收话剧、小说、电影的优长和经验,拓宽文学样式,翻新舞台手段,为呈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生命状态服务,回应和观照当代观众的审美嬗变和观剧期待,力争作品的诗意化、传统美、现代性、时尚感,每一次创作无不引起观众和业界的热烈反响。
在中国国家京剧院2019年重点献礼剧目——京剧《延安往事》中,宋洋用京剧的文学形式,勾勒出一群怀揣理想的经历了从精神到躯体的洗礼与涅槃的文艺青年形象。他在该剧中尝试散文诗化的叙事手法,紧密围绕主人公戏剧动作的主线,在平静隽永的叙事风格中,雕刻出坎坷多舛的生命历程,营造出深沉强烈的生命意象。同时,他通过崭新的文学视角和戏剧样式,将京剧与抗战、陕北、新文艺等多种文化元素相融合,以勃勃的生机和浓郁的情感,赢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惊喜和感动。《延安往事》不仅每场公演都座无虚席,且在网络演播时创下了在线观众近百万人的佳绩。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戏剧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洋深谙其中精髓,善用灵动的才思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戏剧样式上不断精进、大胆创新。在2018年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演的中国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丝路长歌》中,宋洋在史诗化、流动性、纵深感等方面着力,营造出气象恢宏、辽远阔大的风格意境,营造出马队穿行、大漠御敌、互市贸易、烽火边关等具有高度历史感、写意性和中亚地域特征的戏剧场面。全剧令观众耳目一新,既享受于传统的京剧韵味,又沉浸于新颖的戏剧样式。
宋洋在编剧创作的同时,还以导演创作予以辅助和补充,尝试在一度与二度创作的结合中,建立统一、连贯的审美范式。这一范式力求在精选人物事件的基础上,追求对个体化生命体验的细腻展现,塑造独具生命光彩的主人公形象,使作品具备隽永深沉的人文内涵和饱含诗情的艺术品质。
2018年第46届香港艺术节上,由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中国国家京剧院出品,根据清代传奇及同名粤剧创排的京剧《帝女花》惊艳上演。这一讲述明末清初,长平公主与周世显在家国覆亡之际共镌长情、同心殉国的传奇故事,经过宋洋等编导者的妙手生花和用心诠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宋洋等编导者尝试营造兴亡离合的悲剧意境,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赋予其强烈而统一的形式感,将家国兴亡与爱情离合的对照与映射予以诗化呈现。随着结尾“落花满天蔽月光”的漫天花瓣,香港观众被京剧《帝女花》的诚挚创作和典雅演绎深深打动,一时间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该剧随后在澳门、台北及全国多地接连巡演20余场,场场爆满。
宋洋的不凡之处还在于他聚焦艺术实践的同时,致力于艺术理论的总结和建设,并为此倾注心血,笔耕不辍。他在《艺术评论》《中国戏剧》《戏剧文学》等业界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将自己在传统戏剧编导领域驰骋多年的实践感悟和理论归纳落于笔端,令众多同行读后颇受启发,不禁称誉。
多年的耕耘为宋洋带来了接踵而至的殊荣,他的勤勉付出也为中国传统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传统戏剧的世界中,宋洋留下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坐标,且将始终贯穿于他全部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