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3日
诗人行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跟着诗圣走陕西:杜甫三秦行迹考察与探究》评介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乔萌惠
  诗圣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三秦大地的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在这里,他逐渐看到了朝廷的黑暗与生民的疾苦,亲身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动乱。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诗歌创作也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跟着诗圣走陕西:杜甫三秦行迹考察与探究》一书,对杜甫在三秦大地的经历、诗歌创作与心态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叙述与讨论,带领读者一同走入杜甫在三秦大地亦即今日之陕西的生活场景。
  本书由刘锋涛教授与其研究生合作撰成。全书共七章,统一规划,师生分头撰写,最后统一定稿。书以时间为纲,将杜甫在陕的生命轨迹划分为七段,每章叙写一段。第一章勾勒了杜甫初到长安时的生活状态。虽然制科考试和献赋都未能实现入仕理想,但他仍然意气风发,保留着热情与浪漫。第二章讲述了杜甫寓居长安的十年困苦生活。在此期间,他深深感受到了朝廷的穷兵黩武、腐朽堕落带给人民的苦难。第三到第五章,叙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艰难辗转及其诗歌中所反映的广阔的时代面貌和他深沉的喟叹。第六章讲述了长安收复后,杜甫在左拾遗任上的经历和心态,这是他居官的短暂辉煌。第七章介绍杜甫最后的关中岁月。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他的心态和创作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最后辞官离开了关中。
  本书名为《跟着诗圣走陕西》,考察探究杜甫的三秦行迹,因而既以时间为纲,同时也关注空间上的转移。在三秦期间,杜甫寓居、游览、途经多地,除了长安,主要还有位于其东的华州,其西的凤翔,其北的奉先、白水、鄜州等等。本书跟随杜甫的脚步,叙述他在不同地点的经历与创作,尝试在解读诗歌中带给读者“第一视角”的感受。例如第五章“再到鄜州”就围绕凤翔——麟游——邠州——宜君——鄜州这一杜甫返家省亲的路线,串联《九成宫》《徒步归行》《玉华宫》《晚行口号》《羌村三首》《北征》等诗作,结合杜甫行进地点的变动、相应的地理环境特色来解读诗歌,以及其中杜甫的思想情感动态。
  “跟着诗圣走陕西”,其中的“走”,同时也体现在书中的插图上。插图大多为作者在实地考察时所拍的照片,包括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等。正是这些照片,使得读者跟着诗圣“走陕西”得到了更好的实现。曲江慈恩寺、大明宫遗址、九成宫、玉华宫、昭陵陵山……这些曾留下杜甫足迹的历史景观伴随其诗歌一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杜甫诗中的一些场景,例如“凌晨过骊山”“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岩谷互出没”等等,作者也用照片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如同跟随杜甫完成了一次漫游,游览了陕西的名胜古迹,感受其风土人情。此外,书前的《杜甫关中行迹图》绘制了杜甫的行迹路线并对具体时间、途经地点进行细致标注,为读者的阅读带来便利。
  实地考察杜甫的行迹,学界已有同类成果。如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经过实地探访杜甫遗踪所写的《访古学诗万里行》,简锦松以现地研究方法写作的《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还有左汉林《朝圣:重走杜甫之路(插图本)》、宋红《杜甫游踪考察记》、王超《杜甫遗迹研究》等。其中有些具有游记色彩,有些则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通过实地考察,以杜甫行踪为重心。与这些著作相比,《跟着诗圣走陕西:杜甫三秦行迹考察与探究》以杜诗为重心,文图结合,叙述杜甫在陕西(今陕西省地域)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有具体的时间和地域范围。
  本书为普及性著作,但却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写作。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该书“面向当代读者,阅读对象为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爱好者及一般大众读者,也为三秦文化及旅游爱好者提供帮助”。因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较为轻松的笔调,语言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同时,该书也具有严谨的学术色彩。书中对历史背景的考察、相关人物和地点的介绍,都基于扎实的史料,并广泛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结论为目前学术界所基本认可。而面对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也在行文过程中予以说明。如第一章,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句的解析,指出了历代学者不同的解读方式。又如第五章中“忽闻哀痛诏”“叨逢罪己日”的具体所指、第七章中杜甫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离职的原因,作者将不同学者的观点予以介绍,以便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杜甫其人其诗。
  目前,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等角度考察文学活动、文学现象与文化传播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此书在掌握扎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实地考察与作品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追寻杜甫的行迹,通过实景照片进行呈现,结合晓畅的文字,将杜甫的人生经历、诗歌创作与陕西这一地理要素相结合,展示了天宝五载(746年)至乾元二年(759年)的杜甫在三秦大地上一步步走向“诗圣”的历程。对一般读者了解杜甫、了解唐代时陕西(今陕西地域)的社会与诗歌状况、了解陕西的人文胜迹与历史,当会有所帮助。
  本书出版后,得到了读者和专家的认可,已获陕西省政府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科教协同育人科研项目《丝绸之路与唐宋文学及其演变研究》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