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6日
圣马可广场
○ 柳笛


  乘坐着一艘白色游轮,我朝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驶去。
  波翻浪涌的颠簸中,威尼斯城渐渐地清晰起来:大钟楼、总督府、圣马可教堂、圣马可广场……都在海水的晃动下遥遥可见。真的就要到了魂牵梦萦的威尼斯了吗?思绪一阵恍惚。对于威尼斯的最初记忆,还是来自青年时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随着后来在书本上对威尼斯的进一步了解,这个小岛在我心中就成为一座快乐与悲戚、华丽与忧郁参半的城市。
  我是从圣马可广场旁的码头登陆威尼斯岛的。这里是威尼斯的官方门户,千百年来,威尼斯城的正式入城仪式都是始于这个码头。
  顺着海边宽阔的人行道,最先来到的一定是圣马可广场。这个广场因圣马可教堂而得名。在威尼斯这个不大的岛屿上,有着107座教堂,平均每2000名居民就拥有一座教堂,现今还有80座教堂仍在使用。
  圣马可教堂脚下,钟楼处右转,便是小广场。小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总督府初建于公元810年,十四世纪经过重建,是一座杰出的哥特式建筑。总督府建筑的下半部分是骑楼风格的柱廊,上楼下廊,这种建筑风格最早流行于古希腊,后来流行于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总督府立面的上半部分是伊斯兰席纹图案,成为不同于下半部分哥特式建筑的特殊风格,这大约是由于当时威尼斯与伊斯兰国家密切的贸易交往,大量的阿拉伯人居住在威尼斯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建筑师的脑海里就有了这灵光一现吧!骑廊的立柱清一色的白,唯有二层骑廊左侧第九、十根立柱的颜色有些发红,两根立柱间过去是法官宣读死刑判决书的地方,就选了不同的色调。总督府对面的圣马可图书馆,是两层哥特式拱廊建筑,建筑运用古典柱式结构和华丽的雕刻装饰,庄重和谐而富于变化,被誉为威尼斯最受人喜爱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
  新、旧市政大楼与拿破仑翼楼形成巨大的“U”字形,构成了大广场的围合。北侧旧市政大楼始建于十二世纪,与总督府的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融古罗马、哥特式和伊斯兰三种建筑风格于 一体,是一座极具特色 的 古 建筑。大楼东侧有座圣马可时钟楼,突出于大楼的高处。这座时钟楼又称摩尔人之钟,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时钟楼顶上有一口铜铸大钟,大钟旁边守着两个摩尔铜人,手持大锤,到了一定时辰,两个铜人就会自动敲打大钟,悠扬的钟声响彻全城。每当此时,广场上的鸽子就会腾空而起,密密麻麻翱翔于蓝天之上,场面非常壮观。这座时钟塔不仅是让航海人知道时间,推断潮汐,对于威尼斯人而言,更是展示财富和精湛工艺的精神指标。南侧的新市政大楼,始建于十六世纪后期,直至十七世纪才完成。这座大楼除了一层与旧市政大楼接近外,二三层就有了巴洛克的建筑元素。西端的拿破仑翼楼,就像是王者强悍的手臂,把新、旧市政大楼连接起来。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心脏,是威尼斯历史的源泉所在。这个广场,集威尼斯的历史、宗教、艺术、民俗、历法、司法于一体,是威尼斯困苦与顽强、辉煌与权力、浮华与衰落的见证。正是这个广场,在1797年的一天,拿破仑以一个占领者的自负和傲慢,站在这里,环视四周,被广场的美丽所动,说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感叹:这是“欧洲最美的客厅”“世界最美的广场”。
  圣马可广场最美丽的时候是涨潮的时候。那时的潮水涌进广场,如同给广场铺上一面巨大的镜子,所有建筑都被镶嵌在水晶般的潮水中,就像坐落在神话世界里,玲珑剔透,光彩照人。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降雨和潮汛使威尼斯潟湖的海水倒灌,浸蚀着古老建筑物的地下基础,造成古建筑下沉。
  此时的广场,数以万计的鸽子在与人们亲近交流,小型乐队倾情演奏着音乐,戴着奇异面具的小丑扭动着滑稽的身躯,咖啡店里熙熙攘攘。数不清的人群,密密麻麻的游客,在这蓝天丽日下的广场,乐此不疲地喧闹,尽情地享受着美丽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