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有个皇后村,出一道小吃叫皇后椒叶馍,十里八乡很有名。
皇后椒叶馍以花椒叶为原料,是因为这个小山村出产优质花椒,肉质肥厚,花椒叶肥美鲜嫩,食用极佳;以皇后命名,相传这个村里北宋年间出过一位皇后。
故事颇具传奇,说是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有一个禁军将领叫刘通,娶夫人庞氏,为宜君人,庞氏生下一女,取名刘娥。后来刘通出征阵亡疆场,母女就生活在宜君乡下。庞氏不久改嫁给本村贺员外,庞氏死后,贺员外又娶一妻。继父继母对刘娥不好,她出走异乡,流浪为生。这个过程中遇到银匠龚美,两人一起到了京师开封。由于某种机缘,刘娥被选进襄王府,册封为德妃,不久,又立为皇后。
她生活过的村子从此被叫做皇后村。
皇后村草木繁盛,空气清新,气候湿润,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适宜花椒生长。这种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当然不独宜君有,在中国从南到北,比比皆是,盛产花椒的地方很多,北起东三省,南至五岭北坡,东南至江苏、浙江沿海地带,西南至西藏东南部,甚至青海,海拔2500米的坡地,也有栽种。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诗经》主要收载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譬如《诗经·东门之份》中一句关于爱情的记载:“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说的就是花椒。
这句诗的意思很明白,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这样:“看你粉红笑脸好像锦葵花,她赠我一捧紫红的香花椒。”用花椒作为定情信物,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风俗以及男女之间花椒一样红火的爱情。而关于花椒作为定情信物,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是在2500年前的陈国,子仲家的姑娘在郊野翩翩起舞,旁边的那位伴舞男子用婉转的歌声,表达着自己的绵绵情意。一段含苞待放的爱情,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刻中,悄悄绽放,但男子当时手中并无礼物可赠予姑娘,眼看着姑娘要离去,他灵机一动,看到路边的花椒正红,便迅速抓了一把,赠予女子,就这样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诗经的记载说明了至少两千多年至三千年前花椒在中国的存在。
花椒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掺入涂料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是给宫女住的。后来就以椒房比喻宫女后妃,《曹操文集》“假为献策收伏后”篇及《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有“每月逢二、六日期,准椒房眷层入宫请候”之句足以佐证。
花椒结果稠密,《诗经》有“椒聊之实,繁衍盈升”之句,比喻多子多孙。
人们还常常用花椒来比喻那些德行兼备的高尚之人,唐代元稹在《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中,关于“椒之德”曰:“闻尔鼙鼓之音,怀尔椒兰之德。”“椒兰之德”,便是对一个人品性的最高赞赏。
花椒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它是一种高级芳香防腐剂,现代发掘的汉墓中常有以花椒的果填垫内棺的,利用它防虫防腐,河北省满城发掘的汉代中山王刘胜墓(公元前113年)中就有保存良好的花椒。
花椒不光做调味品,也还是一味中药,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等功效。治胃腹冷痛、呕吐、泄泻、血吸虫、蛔虫等症。花椒降血压,解毒又活血,某种程度上,亦可作麻醉剂。
花椒叶馍是个广义的称呼,它可以蒸馒头、蒸花卷、烙饼、炸油饼、炸麻叶。皇后村的椒叶馍主要是锅盔。
花椒叶馍带有一种独特的麻香味,风味独特,诱人食欲大开。花椒树无污染,虫子都退避三舍,因此枝叶干净。
每年四五月份,皇后村的村民都会采摘一些新鲜的花椒叶,除现做现吃外,还把一些洗干净,晒成干叶,收集密封保存起来,以备随时食用。采摘也有讲究,不要太老的叶子,太老的口感不好,也不要太嫩的,太嫩的叶芽味道比较淡,选枝条中间的叶子最合适,全凭采摘人的经验把握。
宋代理学家兼诗人刘子翚有一首《花椒》,把花椒的外形和用途以及文化作用,做了一些阐释,虽不全面,移来仍可为花椒背书: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