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新城第二学校举办第一届丰收节活动
沣东新城和平小学击剑队员日常训练 在“双减”大背景下,以特色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如何实现优质、个性、多样化发展,实现好而不同,将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办学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推动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很多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实践。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陕西几所学校,从劳动教育、科技教育、体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看学校如何挖掘地方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二学校:
三亩“幸福农场”施行“劳动+”大课程
泾河新城第二学校(以下简称“泾河二校”),地处泾河新城,是关中地区传统的农业基地;校址周围就是泾河新城智慧农业园。走进泾河二校的“幸福农场”,手工制作的牌子上写着“叮咚小菜园”“硕果园”“采蜜园”,孩子们用自己无穷的想象给自己班的责任田起了响亮的名字。辣椒、青菜、油麦菜、胡萝卜、西红柿、南瓜、西葫芦、玉米……在每一块责任田整齐地生长。
学校在建校时预留了3.3亩教学
用地,为发展劳动特色教育,开发以劳动课程为核心的校本化德育课程,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供了便利条件。这3.3亩的“幸福农场”,实现了“班班都有责任田,人人争当劳动者”;建设了“农耕文化馆”,尝试“文化馆实践课程”,带学生了解农业文明;改造了130平方米的“精灵屋”,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开设两间劳动教室,一间“美食工坊”,借助区域内特色资源,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科+”劳动校本课,努力实现“劳动+”校本课程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在“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推进德育工作和课程建设,借助德育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出“向阳而生,向美而行”的好少年。
学科融合活动,德育目标引领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长足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其中一部分聚焦劳动教育特色,要求各学科教师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立足教材,立足学科融合,立足学生发展,进行“劳动+”学科课题研究。为了让课题在课堂上落地,让学科德育更智慧、不刻意,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德育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多学科融合,在活动中渗透,寓教于乐。
泾河二校通过开展“劳动+”学科教学设计比赛,确立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英语浸入式课题教师将英语与田野课、道法课、美食实践课、音乐课等融合,开发出深受学生喜爱的英语课堂;在校园活动中,学校进行的“无纸化学科综合素养闯关活动”让学生在快乐闯关中学习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风筝节”活动不仅仅是放飞风筝,更是对风筝承载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了解;“成长在四季”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四季、观察自然、热爱实践,从“春天在哪里?”到“我与夏天共成长”再到“秋风秋韵”的系列主题,带动了学生对古诗词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旋律之美的探寻,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劳动技能大赛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劳动运动会上的蔬菜方阵、职业方阵、三秦美食方阵等,让学生为家乡自豪、为劳动者自豪;在“大体育”视野下,将劳动教育与体育竞赛协同推进,把体育器材换为学生从未见过的特制小簸箕、小麻袋、小小分类垃圾桶等,大大增强了学生在劳动教育与体育竞赛上的兴趣度,用劳动元素为运动赋能;将“开镰节”“丰收节”“最美责任田”三活动相融合,打造播种、养护、丰收全过程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中体会种植乐趣,感受丰收喜悦;在传统佳节中,改变单一庆祝形式,“宝宝巧手包月饼”活动将“厨房”搬进教室,将孩子们变为小厨师,将家长变为孩子们的大伙伴,在大手帮小手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忙得不亦乐乎,在劳动教育中,也无形地促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在各类德育目标引领,劳动教育牵头的学科融合活动中,老师的作用从教育者,变成了参与者、引导者、鼓励者。孩子们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和老师单纯地灌输,而是在劳动等实践活动中体会、感受、成长。
优化作业设计,润物无声渗透
“双减”背景下,作业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生的读书计划表、家庭生活开支统计图、与历史人物的时空对话小视频、各个小组开展的“口袋读书会”、水果摆盘丰富了学生的作业类型,《泾河二校各年级劳动建议》融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化打造家庭劳动作业,“春夏秋冬项目式学习”将作业打造成学生感受四季变迁的浸润式学习空间,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让作业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泾河二校推进“双减”落地、作业变身的过程中,全面拓展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将品德教育延伸到家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泾河新城第二学校执行校长刘建玲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劳动+”学科的校本德育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对于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
立足航天产业基地 打造航天特色教育
近日,中国宇航学会公布了第五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名单,全国有16所中小学校入围,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以下简称“航天四小”)为陕西省唯一一家。两年来,航天四小以讲好航天故事为切入点、挖掘航天特色场馆育人潜力为手段、培养航天未来人才为己任,持续开展航天特色课程、航天主题实践活动。该项荣誉的获得是对航天四小航天特色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
打造航天特色场馆 优化育人环境
科普场馆既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和整合平台,又是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航天四小结合航天主题打造了钱学森纪念馆、航天科技馆、红领巾学院、科技创新空间、未来智造空间等一批特色场馆,并在四楼设计了美观精巧、富有创意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走廊展。
航天四小挖掘场馆育人潜力,开设“太空探月”等航天科技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德育实践等,开讲“拥抱星辰大海”红领巾航天科技分院系列小课堂等,联通学校公共区域的LED大屏、智慧班牌、智慧云屏、阅读查询机等智能信息服务终端,拓展空间边界、延伸学历领域、丰富资源平台和提升专业支持,铸就坚实育人阵地。
航天四小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维目标出发,精心构建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航天课程”体系,设计了“科技智创课程、特色艺术课程、红领巾课程、小公民课程”等多个课程群。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以“月球遨游”之“探月精灵”航天特色课程为例,包括航天知识、中国探月工程、3D打印3大版块16节课。由航天各研究院院士和学校优秀专业教师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深受学生欢迎。
航天四小积极构筑航天特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使学校航天教育工作更具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开展航天主题活动 推进协同育人
航天四小开设的52个学生成长社团中,有6个和航天主题相关。因为航模精品社团报名人数过多,就分设了初级1班和初级2班,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社团活动坚持五育融合,融场馆育人和课程育人于一体,充分发挥航天精神传知启智、教化育人功能。
巧用家长资源,丰富育人途径。开设航天主题的教师、家长、学生微讲堂活动,撬动家校合作专业化进程,挖掘整合家庭航天资源,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托举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积极开发“行走的力量”系列研学活动课。通过组织“星空可及,未来可期”“探秘产业园,播种航天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学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实现深度探究,助力学生从小立航天志,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力量。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平小学:
体育俱乐部引领 击剑项目硕果累累
为丰富学校校本课程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更有效地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推进“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平小学着力打造以击剑运动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于2018年经西安市体育局批准成立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平小学和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青少年击剑、射箭、乒乓球、射击、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竞赛、交流等活动。同年在学校开设击剑项目(重剑、花剑),组建了男子、女子U8、U10、U12梯队。
沣东新城和平小学以击剑运动为切入口,编排击剑花球操,利用大课间进行普及和推广,全校师生全员参与,激发了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和锻炼热情,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2018年至今,沣东和平小学实施“体教结合”模式,该校击剑队学生近年来参加省市各级别赛事,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陕西省青少年击剑俱乐部联赛暨全国第二届青运会选拔积分赛、西安市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2019年1月,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授予沣东和平小学“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选材点”。
2019年12月,和平小学李梓墨同学通过层层专业测试,入选西安市击剑队,李梓墨同学此后在多次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沣东新城和平小学校长米卫谈道:击剑运动不仅注重击剑之形,更注重击剑之神和魂。开展击剑运动不仅强身健体,还培养拼搏精神、谦逊品质和合作能力等。沣东和平小学以“和而不同 平心持正”为办学理念,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走体教融合之路,打造击剑特色,培养具有学正气质的学子。
火箭军工程大学附小:
开办红色大讲堂 传承红色基因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火箭军工程大学附小自2021年开办了红色大讲堂。学校利用队会课的时间,组织同学们诵读红色诗词、吟唱红色歌曲,邀请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军人教员们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陶冶了同学们的革命情操,让同学们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2022年,学校邀请崔金静副教授为三年级的同学讲述了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发展历程。穿越时光隧道,越过时空之门,跟随着崔教授的讲解,孩子们仿佛回到了我们国家初步建立、百废待兴的年代,当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我们集全国之力,科研专家日夜奋战,终于研制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正如聂荣臻将军所言,这是一枚争气弹。之后,西安炮兵专科学校(火箭军工程大学前身)诞生,向守志老校长放弃升迁的大好机会,带领学校的老一辈革命家励精图治,使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在一代代校长的带领下,火箭军工程大学成为培育火箭军军官的摇篮,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火箭军军官毕业,走向军营,我们的火箭军逐渐成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孩子们专心听讲座,认真记笔记,积极与崔教授交流自己的感受。当崔教授问大家“你们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很多同学举手,纷纷表示要向革命前辈学习,弘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丰功伟绩,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学习,继续奋斗,将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更强大!
红色诗词常吟诵,红色精神心牢记!红色大讲堂作为火箭军工程大学附小的第二课堂,引导同学们传承革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让红色基因蕴藏于心、作用于精神,成为同学们成长道路上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