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鲁西南农村,小时候乡下没什么书看,只是看些民间故事和连环画,诸如《杨家将》《水浒传》《岳飞传》之类。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到县城高中,第一次见到图书馆,这也是我此生见过的图书馆中最寒酸的一个。古旧的两层小楼,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破败不堪。晚上蝙蝠飞来飞去,发出可怕的叫声,仿佛一座鬼屋。印象中我曾上去过一两次,老旧的木制楼梯,踩上去“吱吱”作响。里面光线暗淡,主要是些陈旧的英文图书,不过我从来没有在这里借阅过。中午或下午放学后,有人到教学楼前摆小书摊,吸引我们这些爱书人的目光。书摊以通俗文学为主,武侠、言情小说和外国文学名著居多,金庸、琼瑶、三毛等港台作家最受欢迎,汪国真的诗、庞中华的钢笔字帖也风靡一时。不过我们大都只看不买,农村的孩子囊中羞涩,买书是一种奢侈的消费。记得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是《爱与生的苦恼》,薄薄的一本,蓝色封面,就是从学校地摊买的。全书围绕“爱”与“生”两方面,阐述人生的真理与矛盾。叔本华带有浓厚悲观色彩的意志主义哲学,给我上了第一堂西方哲学课。
很多年后,我离开工作十年的故土,来到六朝古都南京,进入东南大学研究西方哲学。我对南京印象最深的三点:满城的梧桐树、八月桂花香、浓郁的书香气。南京是一座弥漫着书香的城市,素有“天下文枢”的美誉,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南京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六朝时期南朝政权就在首都建康设立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四所学馆。不仅中国第一所“文学馆”诞生于南京,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第一所公共图书馆也诞生于此。
在我待过的图书馆中,感觉最有味道的还是东大老图书馆。1923年独立建馆,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是20世纪初期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典范。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图书馆映衬下,虽然显得老旧矮小,它却散发着芬芳的书香和岁月的韵味。静坐在褪色的老式木椅上,翻看发黄的民国报刊,脑海浮现大师的音容笑貌,全然忘却喧嚣和烦恼,沉浸在历史烟云和哲学沉思中,心静如水,超然物外。这是此生仅有的一段幸福时光,虽然短暂却近乎永恒。离开母校十多年后,我在百行长诗《小传》中写下这些句子:“而立再求学,抛家赴东南……情系四牌楼,六朝旧宫苑。武帝手植松,虬枝绕霜干。中央大道旁,法桐蔚为观。桂花沁心脾,丝竹诉缠绵。清幽处,书香漫;超物外,求至善。追传统,修道德;研西学,重思辨。先秦与希腊,仰慕古圣贤。”行文至此,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不能自已,就此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