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8日
不要把路遥变成观念符号
○ 白描
  路遥研究早已成为热门,从普通读者,到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士生、硕士生,许多人都在研究路遥,做路遥的文章。
  这是好事。
  一个热爱人民、热爱土地的优秀作家,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实现了高贵的艺术梦想,创造了具有经典气质的优秀作品,从而受到广大读者和专业人士的关注和爱戴,是很自然的事情。
  关于路遥研究,在这里我想说两点一直藏在心里的感觉:第一个感觉是遗憾,第二个感觉是欠缺。
  先说遗憾。
  路遥作品对生活的热爱,对他笔下普通劳动者的讴歌和赞美,他的作品对青年人的励志作用,读者和评论家已经谈得很多了,有人还整理出《平凡的世界》里十条、二十条励志格言,比如:“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熬煎中强大起来的。”“因为你能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对路遥作品的认识,用现今流行的话语表述,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这种普遍流行的认识,忽视了路遥对生活不妥协的抗争意识,忽视了他作品的批判力量。
  在新时期作家中,路遥是最早也是最清醒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个体价值的一位作家。
  当我们许多作家还在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去阐释某种政治方向是否正确,去印证某种政策好不好的时候,路遥作品的旨归却指向人。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在为大时代的壮阔波澜画像中,路遥关注的焦点始终是芸芸众生,是众生中的这一个和那一个,哪怕他是草根,是被社会边缘化了的人物。
  路遥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卢梭、歌德、巴尔扎克、契科夫、肖洛霍夫等经典作家身上继承的人道情怀、悲悯意识、批判精神,给路遥的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看不见《人生》《在苦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包括《平凡的世界》里的人道本色和批判锋芒,那就不算是真正理解路遥,不算真正理解路遥作品。
  然而遗憾的是,在某种现实需要的影响下,我们忽视了这一点,把路遥作品深沉博大的人性人文蕴涵遮蔽了,把路遥的批判意识淡化了,把苍鹰看成了夜莺,让路遥成为某种泛政治化宣传需要的观念符号。
  再说欠缺。
  路遥研究的点很多,有研究路遥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有研究路遥作品给新时期文学贡献的,有研究路遥笔下人物的,有研究作家生平经历、写作习惯、兴趣爱好的,但很少有人研究路遥的人格构成,研究他复杂而丰富的人格多面性。
  路遥的出身、成长经历;他早先所接受的苦难的生存教育,他后来接受的正规的精英教育;他少年的成长记忆和后来进入社会的另一种阅历,黄土沟坡留在他身上的胎记和都市文明给他身上的着色,陕北农民的基因和现代知识分子意趣的相互杂糅,野性和理性集于一身的性格气质……
  这一切,让路遥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具有多重性格的男人,成为一名具有深邃思想和浓烈情感的作家。
  这一点,至今尚未有人做深入解读,多彩路遥在他们眼里变为单色路遥。
  路遥在延川中学读书时曾赢得摔跤比赛冠军,我写路遥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歌唱的跤手》。
  他与命运摔跤,与社会摔跤,与阻碍他前行的一切对手摔跤,同时也与自己摔跤,他一个人同时充当两种角色,红方和蓝方,两个截然不同的路遥经常在他内心纠缠、厮斗。
  这两个路遥,展现出一种人格奇观,抵牾又依附,排斥又融合,矛盾又统一。
  比如,他的自尊与自卑,坚强与脆弱,高傲与谦卑,狂放与内敛,大方与羞涩,多情与无情,放任与自律,敏锐与木讷,厚道与狡黠,利己与利他,好攻击又懂退让,既趋新又恋旧,重友情又常伤友情,重精神追求也讲究物质享受,热爱生命又常常作贱生命,等等。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路遥,一个血肉之躯的路遥,一个多棱面的路遥,而很多人看到的,是镜子中的路遥,是纸面路遥。
  作为普通读者,心目中的路遥是什么样子尽可以由他们想象,但作为专业人士研究路遥,不进入他的人格深层,路遥提供给中国当代文学的经验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气质,与其人格紧密相关;作家成就的大小,与作家的文学功底有关,与才情有关,与勤奋程度有关,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作家的人格,人格决定了作品的基本面貌。
  没有肖洛霍夫的人格纠结,就不会有格里高利这个艺术形象;没有路遥的人格纠结,就不会有高加林。
  我希望,在路遥研究中,最好能补上路遥人格研究这一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