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4日
在学习中了解中国戏曲
○ 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 王冬梅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要了解中国戏曲的孕育和形成,就要了解它的成长历史。最近学习了《中国戏曲》(夏兰编著),受益匪浅。
  戏曲是舞台艺术中流传最广、受众面最宽、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长者还是稚童,都能哼出几声属于自己家乡的“戏曲”来。戏曲是人们精神寄托和情感发泄的极好表达。
  中国戏曲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普及率和如此大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它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多门类艺术形式,使其科学化地融合,高度化地呈现,给观众以多种艺术之美的直观享受。通过演员用歌舞演故事是戏曲的最本质特征。原始时代的歌舞,本质上是先民们的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为图腾、巫术和祭礼。在当时,宗教思想贯穿于人们的全部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先民们用石器或陶器作为伴奏乐器热烈地舞蹈、尽情地呼叫或虔诚地祈祷,便有了图腾的“百兽率舞”、祭奠的“八阕”之歌、巫术的舞“雩”。原始时代的歌舞虽然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称为“戏曲”,但它是戏曲的初期形态,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
  中国早期戏曲是以歌舞为主体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宗教剧就是其中之一。宗教剧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祭祀仪式,到了奴隶社会后,才发展成了宗教剧。宗教剧在上古社会可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影响面很广。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因而产生的文化差异不同,称谓也不同。当时,在鬼神思想与宗教迷信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诸如“跳神”“巫舞”之类的宗教剧,它孕育于民间,最早流传于夏启朝代,后经过楚国文人屈原之手,精细改造形成。
  在古代,有一种叫“傩”的表演形态,是一种逐鬼除疫的宗教仪式,为宗教的雏形。“傩”戏在表演时由一位领舞者装扮成驱鬼逐疫避邪的神像,带领着由一群人组成的傩队表演“十二兽”舞。经过发展,傩渐渐有了音乐和歌唱,彻底戏曲化了,是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宗教种类的代表。
  在中国戏曲中,最早的演员是“巫”和“优”。巫是宗教剧里的演员,优是非宗教剧里的演员。优是最早的职业演艺人员,有“倡优”和“俳优”之分,倡优以表演歌舞为主,俳优则擅长滑稽讽刺的幽默表演。优都为男子,生活在宫廷中,侍奉在君主身边,不仅做滑稽表演,有时还充当谏官。优是中国戏曲中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强有力的底蕴。
  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富民强,表演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繁荣之局面。“百戏”融汇了当时的一切表演形式,但没有独立出来,是较平民化的,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一直延续到宋代。
  总的来讲,中国的早期戏曲的特征是:一方面呈现多元态势,另一方面表现了形态的激进性。“激进性”是指某种戏曲形态在一个时代或一定的阶段相对稳定之后,它的蜕变形态已奔赴到了另一个时代寻找自己的稳定身形。
  汉代的音乐相对发达,有专业的“乐府”机构,所以,歌舞相间的小戏孕育于百戏之中,歌舞百戏非常盛行。到了隋唐五代,戏曲传承了胡汉混杂不分的特点,便出现了“参军戏”。参军戏是于唐代开元时期盛行起来的一种新型戏曲。在演出中,参军戏一般有两个角色,一个为“参军”,另一个为“苍鹘”。可以说,参军和苍鹘的出现是戏曲角色行当划分的最初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参军戏在唐肃宗时,开始有女艺人加入。女艺人的加入,使参军戏开始有了音乐和歌唱表演,从而步入歌舞化、音乐化的道路。后来,参军戏突破了两个演员的表演格式,有了三个人以上的表演。到了五代时期,参军戏和歌舞戏后,演出活动仍然兴盛,连皇帝以及宫廷大臣都参与进来,当时的许多皇帝由于热爱戏曲,亲自登台演出。唐玄宗李隆基是皇帝中开此先例者,他不仅精通音律,善打羯鼓,还能制曲,选“坐部伎”宫女在“梨园”教习“法曲”,称为“皇家梨园弟子”。后来人们将从事戏曲艺术的人统称为“梨园弟子”。而“梨园”也成了戏曲的别名。隋唐五代的戏曲活动,歌舞戏明星倾向于世俗化而淡化了思想内涵,参军戏过于政治化而转变成一种说教工具,降低了美学品位,但在艺术领域的其他方面,都有了相当高的成就。参军戏和歌舞戏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