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3日
重 阳 节 话 送 糕
○ 史世辉


  九九重阳,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重阳节传说始于东汉,确立于魏晋。魏晋时期,重阳节插茱萸、登高、饮宴、饮菊花酒、食重阳糕等诸多习俗已确立下来。这些习俗均体现了“驱邪避灾,祈求健康”的主题。
  重阳糕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九月初九食“蓬饵”,“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黏性的糕类食品。重阳节食糕与九月这个节令息息相关。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做糕点一类食品,以驱邪避灾、祭祀先人。重阳食糕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它的文化意义主要在“糕”字上,糕与高谐音,人们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食料的谐音,表现重阳糕呈祥纳福的美好祝愿。明谢肇《五杂俎》引《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女儿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乃古人九月初九做糕之意,其登高意亦必在此。
  宋代以后,吃重阳糕的食俗盛行不衰,尤以明清为最。到了近代现代,重阳食糕因地而异,习俗各别。在秦东我们蒲城老家一带,重阳节这天,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糕,舅舅要给外甥送糕。
  在秦东农村,重阳糕制作以面粉为主料,分别加以核桃、枣等干果做成九层,高两三尺,上面做成不同形状的虫鸟花卉,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做糕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技术活,不是每个农家妇女都能做了的,一个村上会做糕的妇女也没有几个。当年老娘就是一个会做糕的高手,所以每到重阳节前,老娘都会被村上要送糕的人家叫去做糕,要忙活好一阵子,人累着,却快活着。做糕的要求很高,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软硬一定要合适,面软了糕不能成形,面硬了锅里一蒸糕表面会裂开,影响花形。一个完整的糕是多个散件糕的多重组合,每一层糕都要用擀、压、捏、梳等方式做好造型和花纹。糕整体是一个大圆柱形,顶上有个盖子,要特别制作。糕是由花糕和花两大部分组成,花糕是用面搭配核桃、枣一层一层做好的,花是用各色面一个一个通过手工捏出来的,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连理生枝、花开富贵等图案。有的糕还有茶壶茶碗茶盘等生活用品造型。所以重阳糕是一个很大的组合,讲究一锅蒸成,不再补充,非常讲究做糕人的手艺和经验。
  蒸好的散件糕放凉后,要妥善保管,等到送糕的那天,用大食摞即长方形的大食盘底层铺上干净的白粗布,把蒸好的散件糕按照设计,逐层摞起来,上面用一块红布轻轻盖着,周围用数个花馍固定好,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糕,由两个人抬着送去。
  送糕的重阳节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除了送糕之外,秦东农村以往的习俗还要在糕的一圈放上100多个火红的柿子。这种隆重的送糕礼,一般只会在女儿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会特别重视,婆家也会隆重地接糕,设酒席款待娘家人。晚上村上的人也会陆续去新媳妇家观赏花糕,送上祝福。主家也会把送来的散件花糕和柿子分发给来人,让大家共同分享这喜气与福气。
  重阳节隆重的送糕礼随着新媳妇变成老媳妇,也渐渐地趋淡而不那么隆重了,但送糕送柿子会成为常例,年年都送。
  秦东农村重阳节送糕,两家人都非常重视,它寓意着女儿家日子步步登高,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这美好的祝愿从头到尾贯穿着古人讲究的庄诚敬畏之心。送糕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礼”字,所谓的四时八节,人情来往就是要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式去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