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曾参加过高考,可当年的中考不亚于现在的高考,是我唯一的“鱼跃龙门”的机会。回想我的中考之路,相比现在更艰难曲折。
上世纪90年代,考上中专意味着捧上“金饭碗”,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着落。对于我这个山里娃来说,这次机会倍加可贵。我的上学生活比班里其他同学苦,目不识丁的母亲每天依着月亮升起的高度和公鸡打鸣的规律叫我起床,睡眼惺忪中接过母亲做好的焦黄脆香的土豆片,怎得也要使劲吃上两碗,这一顿包含着我一天的早餐和午餐。家离学校远,每天中午就留在学校,母亲给 5毛饭钱,不省事的我常买下芝麻糊或是一包干面充饥,直到下午放学或晚自习后才回家吃饭。就这样,考试成绩稳居年级第二,也成了老师眼中十拿九稳的“中专生”。
为了给家里省点钱,尽管我以前没去过县城,还是坚决反对父亲陪我考试。中考前连日阴雨,从乡里进城的道路沿途塌方,跟着领队老师乘车半小时步行4小时才走到县城。
屋漏偏逢连阴雨。第一场语文考试,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刚刚落座,前面同学提醒我拿出准考证,可我把笔袋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后排考生说这样是不能参加考试的,我慌忙奔回旅馆寻找,翻遍每一个角落,最后发现准考证躺在洗手台上。一路狂奔回考点,只听警戒线处的叔叔大声喊道:“快点儿,已开考14分50秒啦!”我在最后10秒冲进了考场。那一瞬间,眼前发黑,汗水顺着睫毛滴落,湿透的衣服紧贴在身上。慈祥的监考老师一边用纸巾帮我擦汗,一边掏出花手绢垫在我的后背上,轻声说道:“刚开考,别着急。”我在老师的鼓励下,努力镇定下来,还算顺手地完成了那场考试。
第二天早上的英语考试,自认为得心应手,为了庆祝一下,走出考场就买了几个鲜桃奖励自己。以前从未尝过这么新鲜可口的水果,一次吃了两三个解馋,可好吃难消化,下午的理化考试,不知怎的肚子异常难受,生性胆小的我不敢向老师求助,强忍着答题,那场考试对我来说就像是漫长的几个世纪。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想嚎啕大哭,但不能也不敢哭,因为丢失准考证,领队老师又找不到我,当时就心脏病发作啦,我不能再雪上加霜。我强装镇定地在志愿表上填上三个“师范学校”,那是对教过我的恩师、对考场上的监考老师、对考场外的领队老师的真心崇敬。怎能回报他们,唯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年成绩放榜,我依然位居全校第二,有惊无险地成了一名师范生。后来我的考试“事迹”也成了乡里学生参加中考前的“范例”。直到现在,每次考试前夕,我总爱把自己那刻骨铭心的中考经历分享给学生,只希望他们面对中考精心准备、平安顺利、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