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6日
不老的文学课
○ 李亚军
  历史文化名县礼泉,8月里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化大会。出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举办方虽极力控制参会人数,四面八方还是来了不少的人。
  阎纲老师虚岁90时,竟然还敢到医院去做手术。医生们要在挑战中创造奇迹,拉我这个曾在医院工作过的文学爱好者去见证。第一次在病房看到阎老,竟然想到了凌霄青藤。他身材高挑单薄,面容清瘦,眼睛很大,专注看人时有把人抓进眼里的感觉。他不讲自己的病,我也不问,就班门弄斧地说文学。他看着半路出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更多时间在听。半个小时后,我留下一本册子,匆匆告别。第二天,他就给我的册子写了评语,让他的儿子阎力先生转发给我。几天后,我陪着他的同事红孩老师前去探望。阎老激动地下了病床,走到病区的接待室,坐在那里,拉开架势,要畅聊一番。他原本只是回乡看兄长,却决计留下来,住在家乡的颐养中心安度晚年。两个有几十年交情的朋友在病房相见,有一肚子的话要讲,讲起来就停不下。阎老讲到高兴处,不时用手拍着沙发,声音也提高了八度。红老师平时是个“话控”,那时只能被动地接话。我一边听他们讲文学旧事,听着他们不时冒出的文学见解和人生风骨,一边操心阎老的身体。在旁陪同的阎力先生悄悄告诉我,让他们讲吧,我爸好久没有遇到老熟人,让他讲个痛快。看着阎老天马行空的讲话,我忘记了他的年龄,忘记了他的病情,感觉他像那老藤上红艳艳的炮仗花,有释放不完的激情。他的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他们父子对医生一百个满意,顺带把我捎进去,一并再三致谢。
  八十多岁的肖云儒老师在西安有绝对的文化地位。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整理出版时,冒昧请他作序,没想到他三五天就写完了。知道我想去参会,却没有受到邀请,就主动打电话,让我当他的司机,送他去礼泉。路上,他说如果宾馆没有房,咱们晚上就住一个标间吧。到了之后,他没有进自己的房子,先去给阎老报到。在90岁的阎纲老和88岁的周明老跟前,肖老毕恭毕敬,以学生礼相侍。
  阎老的房间里,除了周明,还有两个不熟悉的中年人。我与周明老第一次相见,却有十分亲切的感觉。他在忙着整理拓片,都是他请文化名人为家乡周至写的。他看我有些生分,就停下来问,你不认识他们?他们是白烨、白描呀。京城“二白”,文学陕军的两面大旗,我听说过,却没想到他们这么年轻,这么平易近人。我连忙点头,自报家门说,退休的小老干部。白描哈哈大笑,你还老干部,有六十吧。我想说还差五六年,白老师快人快语:我8月1日刚满70岁,比白烨小几天。“真是吓死人了,压根看不出来。”我连忙把要出嘴的话改了过来。
  晚饭时,阎老特别让肖老师把我请到主桌上,再次郑重地对医院、医生们表示感谢,顺便也对我退休后的文学创作给予表扬。坐在一群大佬中,我诚惶诚恐。老同志在一起就都变小了,没大没小,没完没了,讲一些陈年往事,讲一些捧腹笑话。桌上的饭吃完了,李星老师忽然说,我还没吃饭。他高兴得忘记已经吃过了饭。阎老心情好,饭量也好,叮嘱说,让食堂给每人再上一碗面,大碗的,不要小碗那稀稀的一筷子头。几位八十多岁的老汉,就又一人吃了一大碗面。阎力先生送几位老人出门时,竖着拇指对我说,老爷子能吃能熬夜,天天熬到12点,还能早早起床。
  第二天的“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上,从北京到省城、到市县,很多人讲了话,感觉个个都变成了文学人。文学不光是美丽的语言,它本来就是人学,讲人情、讲人性。中省两位领导代表组织讲了几句严肃的话后,都脱开稿子讲自己的感受,讲与阎老的交往,讲阎老对他们的关心和指导。唯有真情最动人,他们讲的都是生活琐事,却特别让人感动,令人深思。蒋子龙老师通过视频感激地说着,60年前阎纲老如何主动跑到天津,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怎么写稿子。白烨老师回忆,他1979年调往北京工作时,心里不踏实,师大的阎老教授写了一个条子,叮嘱他,到北京去找我侄子阎纲。他和阎纲的交情从那时就开始了。周明老则说,他和阎纲1952年认识,一下子交往了70年,中间连脸都没有红过。大家都提到,阎纲的家如何成为陕西文学人士的驻京办,讲阎老周老看到家乡来人了,就主动招呼着到家里吃饭,四处帮着联系张罗。整整一上午,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坐在那里听到想到的,不是如何写作,而是如何向老一辈学习做好人。
  一群会说、能说、想说的人坐到一起,时间就不够用了。留给肖老师的只有三分钟,他深情又优雅地表达了他的感情后,提出了文学养老的命题。阎老年近九旬返回老家,为家乡的文化事业日夜操劳,却越来越精神。他最近出了一本响当当的书《我还活着》,引发文学界的轰动。王蒙老师通过视频说,“《我还活着》,有一股西北倔老头的劲,还带着几分骄傲。”他赞扬阎纲对文学真爱、真投入,是国内文坛这么大年龄老者中,唯一还在写文章的老评论家,终生都在寻找真理、寻找究竟。
  蒋子龙老师说,文学圈内,八九十岁、上百岁的老人中,很少见老糊涂的。心中有激情,不管多大年龄,人都会有活力。能够投入到一项事业中,内心就专注,心神就安稳。一辈子激情又专注地投入到文学中,终生思考写作,想着帮人助人,到老了还在为家乡忙忙碌碌。这群不老的文学前辈,生动印证了“仁者寿“的古训,也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养生养老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