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9日
乘风而歌唱人生
○ 嘉 羽




  退役军人李亚军的第二本散文集《乘风而歌》,于八一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53岁提前退役当年,带着对军装的不舍和35年军旅人生的激情,在旅行中自我调整,在参与慈善中自我解放,在散文创作中自我梳理,用时8个月写出来的。
  50岁还是人生最好的年华,但因政策原因,很多人不得不提前退役。“一个正在以加速度奋力冲刺的人,突然被裁判的哨声叫停,需要多么大的定力化解惯性!李亚军就是这样一个被叫停的冲刺者。过来的人应该清楚,在军改中叫停和被叫停的人没有私怨,他们知道这是改革强军的需要,是国防建设的大局。军令如山,服从是军人唯一正确而且别无选择的选择。十年‘媳妇’没有熬成‘婆’,刚过‘知天命’年龄就退休的李亚军,另辟蹊径、扬长补短,退休不褪色、转型不转向。穿了35年军装的余热还没有从身上消退,他便携笔从文,投入到自幼酷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去。”这是中将作家屈全绳老师在序言中对李亚军的理解和介绍。
  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老师提出,“小说是我写的世界,散文是写我的世界”。李亚军的写作原本是为了梳理人生、实现转型,是自发的,但带着军人的激情和毅力,8个月内一口气写出120多篇。他有军旅人生的厚实积淀,有政工干部的阳光朝向,有边走边看边写的创作自由,纵情地乘风而歌,慢慢走出了小我,唱出了对山水、对社会、对时代的赞歌。本书收录的80余篇文章,近一半已经公开发表,都发在各级党报上,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平台经常转发他的作品,两篇文章获得海洋文学奖和军事文学奖,《向阳花开》被推荐参评鲁迅文学奖。李亚军是幸运的,写作立马见效,转型十分顺利,但他很清醒,知道自己还是一个业余作者,不是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关注的问题受到各方的重视,写出的文字带有时代的温度,多年的政工积累影响着他的创作站位和朝向。
  为了自我激励,也为了便于大家的支持,李亚军申请了个人的“今日头条”号,陕西日报“群众网”为他开设了专家学者号,他的文章能第一时间转发出来。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肖云儒老师戏称,“我是李亚军的粉丝”。起初,他逐篇点评李亚军的文章,后来说,“你写得比我看得快,我只能挑选着看了。”本书收录了50多位专家、读者对李亚军作品的点评。这些点评更多的是鼓励,也一起见证了李亚军中年试水、业余创作的过程,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
  红孩老师认为,散文写作有三个阶段,即自觉的、觉悟的、觉他的。他认为,“初学散文创作不久的李亚军,已经从简单叙事的自觉向文化思考的觉悟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这是我所期待的。这个阶段对很多的文学写作者绝非易事,有的要经过
  十年八年,甚至要三五十年才能成熟。”
  近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老师发文,回顾、点评了李亚军一年多的写作。“他的写作中,游记和乡愁文章是自然的,也是大量的。当然,他也在做更多的尝试,包括人物小品,从自己的亲人,到身边的典型,到普通的百姓,他在描写别人,也在突破自己。包括文艺评论,看了秦腔戏,看了舞台剧,看了美术展,他都在试着用散文的语言,写自己的体会,把视觉、听觉艺术与文字艺术的感觉连通起来。疫情阻挡了他向外走的脚步,却让他有了向内挖的机会。今年春节后,他尝试着写了一组生命体验的文章,也是有模有样。写作的格局慢慢打开后,李亚军的心态越来越平稳,作品中开始出现了柴米油盐的滋味,休闲安逸的感觉呼之欲出。但是,他毕竟是军人,军装虽已脱下,心里仍装着家国情怀。他行走三秦各地,关注乡村振兴,所到之处都会有鼓舞人心的文章快速出手见诸报端。”(《陕西工人报》)
  一年多来,李亚军把大量时间用在了散文创作上。人民日报陕西分社社长王乐文老师形容说,李亚军的写作已经欲罢不能。但是,他并没有宅在家里,旅行和慈善为他的生命和创作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疫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他会经常出门,游历大好河山,凭吊红色遗迹,写出壮美文章。担任陕西省慈善协会专员的他,关注乡村振兴,关爱退役军人,带头捐书赠书,积极募集善款,写出有温度的文章。八一期间,李亚军向陕西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捐赠了200本个人散文集,与更多退役转型者分享他的心路历程。
  “一段人生一段河,十年政委十年歌。”(熊召政老师给李亚军的赠诗)2020年初,在政委岗位上与大家一起抗疫的过程中,3个月内他业余创作了9首歌词,成功进行了一次“客串”。告别军旅人生后,选定文化公益为后半生主业的李亚军,要激情又执著地唱一首人生的长歌,像蒋子龙老师对他评价的那样,进行“诗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