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行游》。下笔如同点墨,读文宛若同游。汉中过往的人文历史,如今的风土人情,层次分明,风趣盎然,行云流水,缓缓道来。此刻好想回到汉江边,喝一杯远山眉。
(读者 孟 远)
《大路通向天》。“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好文章,为振兴之路加油鼓劲、为乡村变迁记史铸魂。
(读者 郝伟栋)
《白水访三圣》。我们苦苦追寻的远方,又何尝不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读者 刘 欣)
“波浪谷里看大戏”。黄土高原的一条普通沟壑里,红色砂岩似火流云,从黄土中冲了出来、立了起来,一条条,一湾湾,一圈圈,像海浪翻起,无风起浪,无水形波,故名波浪谷。
(读者 张 茹)
《樱花满江城》。从武汉战斗回来,还没回去看过武汉。再回去不想去看樱花,也不想去光谷旧地重游,唯一的念想是找个路边摊吃碗热干面,感受一下老武汉那种生活的气息。
(读者 阴继凯)
《难忘北大荒》。有幸陪亚军到北国边陲巡回服务,接受革命红色教育,朝夕相处,交情愈发深厚。
(读者 孙劲松)
《从马江口到刘公岛》。出身行伍,喜读史书,走马谈古今,凭吊古战场。读此文,感受到的是真挚情感,读出来的是忧患意识,悟出来的是朴素道理。
(读者 李兴选)
《驱车八桂行》。行之远,犹能定心凝神;文之深,恰可反映心声。能在游的同时抒发情思,真是好雅兴!
(读者 樊美萱)
《三上太阳岛》。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踏上那陌生又熟悉的路,是最浪漫的事。
(读者 刘 芬)
《都江靠堰工》。所有的杰作都由时代所造就,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读者 彭 灿)
《一杯酒在手》。读着此文,把思绪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往、遥远的异域。十余年过去,酒没忘、情还在,总盼着有一天十三罗汉聚齐,把一杯酒在手,说说没完没了的过往。
(读者 韩仁武)
《水从山上来》。此文让我感受到了水的无羁、无畏又无私,山的包容、成全和奉献,体会到山水相成的宏大气魄,想像着水流到海的反复轮回。
(读者 孟林静)
《一棵合欢树》。生命和爱情的缘分可以这么神奇。一棵合欢树,不同的时空,同样的情缘。少年的花、中年的花,眼前的花、心里的花。
(读者 王亚萍)
《学人的善心》。每个孩子都是一块能发光的石头。作为老师,就是要磨出水晶,而不是挑出杂质。
(读者 王 艳)
《好吃也不赖》。好好吃饭是最幸福的事情。在这碌碌庸庸、纷繁变化的人世间,灶前桌旁,三两老友,食一碗人间烟火,酌一盅云卷云舒,不失为当代都市人探寻那几分悠悠杂兴时,仅存的一方田园了。
(读者 于 昕)
《四张旧照片》。时光飞逝,初着军装对镜臭美的时刻尚在心里,镜中已是两鬓斑白。一脚泥的青涩少年,也曾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
(读者 李红旭)
《秋山柿子红》。深秋的柿子树叶子尽落,光秃秃的枝丫上,红彤彤的柿子像炽烈的火苗,像极了王主任那一颗拳拳之心。
(读者 张 波)
《生命的动力》。文章很接地气,也很给力。看似平实的语言,却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没有一定的理论修养、经历沉淀和游走自如的文字功底,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读者 韩 麦)
《国旗红满街》。常在国内的人,见了国旗已经不会特别激动。在国外呆了二十多年,每次回国,或者在国外见到五星红旗,都特别激动。
(读者 杨庆国)
《大荔好光景》。这是一篇有格局、有情怀、有温度的美文,完美展现大荔历史所沉淀的根脉文化、大荔人所播扬的人文精神!
(读者 王小民)
《出门看山去》。世间有无数的山,有的横亘在大地上,有的高耸在人心里。不断地向外走,就要爬各种各样的山。爬山是为了打开出路,也是为了提升高度,还能培养坚韧的意志和过硬的技能。
(读者 姚帅成)
《张载故里看幸福》。先贤张载心中的梦想,早已深入到横渠人的骨魂里,滋养并激励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读者 赵东科)
《荔枝的心结》。通过对荔枝生长到成熟的描写,深化对果农艰辛的认识,对生活不易的体悟,对劳动创造的讴歌,表达了惜物爱人的情怀。
(读者 冯嘉禹)
《绣球与杨梅》。文章看似朴实平淡,却把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意贯穿其中。包括夫妻间的恩爱、对花草的怜爱、对学生的关心、对美好的分享等。生活是平淡的,有了关注和分享,一切会变得美好。
(读者 黄晓燕)
《躺在时光的河里》。这个题目令人心念一动。时光和人原来可以如此具象地联系在一起。
(读者 黄启秀)
《难得间隔年》。有大把属于自己的时光,有随时行走的自由,有恣意放飞的灵魂,还有妙笔生花的笔头,作者在播种耕耘着自己美丽的人生后花园。
(读者 马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