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9日
退休不褪色
○ 屈全绳




  去年国庆时,收到李亚军同志的散文集《向阳花开》。因为眼疾所迫,选读了部分篇章。年底又收到他的散文新集《乘风而歌》,作者希望我写点什么,我很犹豫。已经有几个名家为他写了书评,我再狗尾续貂大可不必。原本是想婉拒的,但作者心意难却,我只得借助放大镜,把这部20多万字的书稿通览了一遍。
  我与李亚军只有两面之缘,不很熟悉,只知道他在师职岗位上工作了10年,因任职期满、转业又超过了规定年龄,只能提前进入退休干部的行列,让人发出“秋到江南草未凋”的感叹。十年“媳妇”没有熬成“婆”,刚过“知天命”就退休,以后该干些什么?穿了35年军装的余热还没有从身上消退,他便携笔从文,投入到自幼酷爱的文学创作中。据了解,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写了一百多篇文章,有三十多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等刊发,还有5篇被“学习强国”转发,分别获得海洋文学奖和军事文学奖,成为陕西省散文学会的理事。
  李亚军被军改浪潮推到岸上还能鲤鱼打挺,跃入文学创作的汪洋大海还能畅游其中,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原因,是他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六朝古都南京的文化里浸淫成长、学习和工作了52年。厚重的文化底蕴给他注入了文学基因,他的DNA中蕴藏着文学细胞,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世箴言。长期在三所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学习、执教、从事政治工作,给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方便。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绝大多数退休干部不可能具备的。这样的经历和背景,让他的散文没有腻味的抒情,没有单纯的叙事,没有枯燥的感悟,而是把所见所闻所悟融入约两千字的篇幅让人体验,读起来干脆利索,不觉寡味。
  家国情怀是《乘风而歌》的一个显著特点。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突发、白衣战士披甲逆向前行的关键时刻,李亚军作为医院政委,在超负荷的工作中,联袂西安的作曲家、歌唱家昼夜发奋,连续写了9首抗疫歌曲,加班加点制作成MV,通过视频连线武汉和西安,在两地三线的队伍中唱响,为前后方的白衣战士注入了精神力量。这种骨子里的情怀,在退休后的散文中更是到处自然流露。《八一看东渡》《夜宿茅台镇》《从马江口到刘公岛》《仰望坚守者》《雨访珍宝岛》等篇章,都能看到作者的军人情愫。
  《乘风而歌》中亦有诗和远方的浪漫。在《汉中一日游》中作者写道:“四号桥上五个白色的圆弧挽在一起,连同水中投下的另一半,合体成圆,宛如江城的俏丽美瞳。水边的晨钓者穿着厚厚的衣服,抵挡着江风,也抵挡着夜寒。他们中有人已经坐了一夜,守着江面、守着希望,把身子坐成了江边的老树桩。”这样状物描写,不仅写出了诗意画面,也写出了垂钓爱好者的心态,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在《岁月的圆石》中作者写道:“陆地和海洋在渤海湾纠缠后,留下了一连串的小岛,像是专门给渤海系上了一条项链。……客轮从烟台港出发不久,海水由黄转绿时一群海鸥就尾随了上来,这些习惯了随船觅食的家伙,竟然会有各种惹人的表演。在这里,海与船拥抱,人与鸟邂逅,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图景,给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憧憬。”
  如果说写景抒情是散文的外衣,那么发人深省的哲思则是散文的灵魂。散文如果没有理性翅膀,即使拥有璀璨华丽的外衣和楚楚动人的面具包装,也难以飞进读者的阅读天际。李亚军显然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尝试着提炼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语句。例如:人生需要大目标,也需要若干小目标,这些目标形成的体系用多种方式拉动着生活,支撑着生命。又如:退休后,无论借用什么样的“船”,都是生命的自渡。借它出海,借它向前,在前行过程中重新认识世界,确立新的坐标,活出新的样子。再如:只有真实地站到了旧战场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军人的血性、民族的意志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对李亚军的散文,读者也会见仁见智,这是好事,我亦不例外。总的看李亚军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磁性,但有些篇章深思熟虑不够,写作技巧也有套路化的倾向。当然,瑕不掩瑜,我相信假以时日,沉下心来,肯定会有更好的散文作品从李亚军的笔端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