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竹笛早期多用于合奏和伴奏,在宫殿内作为宫廷雅乐由专门乐师演奏,在平常老百姓中则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新中国成立后,竹笛不仅制作更加精良,而且演奏技巧更加丰富,竹笛艺术被不断地继承与发展。竹笛受历史文化、地域民俗和生活坏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南派”和“北派”两大主要流派,并且都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
一、南方竹笛流派及其特点
南方竹笛流派主要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多流传于我国的江浙、广东等地区,其演奏风格以清丽典雅、委婉细腻为主,在演奏中常用“打音”“增音”等技巧。从气息上来讲,南方的曲子要求气息均匀柔和,呈线性发展,即“初如流水,腰如悬丝,尾如洪钟”。
南派笛子大师赵松庭素有“江南丝竹大王”的美誉。他的竹笛演奏不仅融入了昆曲的戏曲音乐特点,还借鉴了北派竹笛、西方音乐的音乐思想,形成独具一格的演奏风格。他开创和丰富了南派笛曲艺术,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形式,演奏委婉细腻、华丽优美,既有昆曲的典雅,又有乱弹高腔的活泼,代表作有《早晨》《三五七》《幽兰逢春》等。在《早晨》中,赵松庭融合了北派梆笛的演奏技巧及唢呐的循环换气法,并运用轻松明快的颤音、快速的变音,还运用“花舌”的演奏技巧,让曲子更具表现力、更打动人心。
陆春龄是南派的另一位代表大师,他不仅是笛子演奏家,还是音乐教育家,学子遍及大江南北。他的笛子艺术不仅有城镇江南丝竹的婉约细腻,还有乡村江南丝竹的朴实爽直,并能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创作有《行街》《欢乐歌》《鹧鸪飞》等曲子。这些曲子的曲调优美,有甜美的音色,中间还夹杂着说不尽的柔美,曲调一气呵成。人们听到他的竹笛演奏,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水乡之中。《鹧鸪飞》是陆春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高超的技艺、浓郁的风格、纯净的音色,让人赞不绝口。陆春龄也曾作为中国的友好使者访问过欧洲、非洲等国家,素有“中国魔笛”美誉。
二、北方竹笛流派及其特点
北方竹笛流派主要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多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由于北方曲子多表现铿锵有力﹑豪迈粗狂的人物性格,其风格表现多为节奏活泼、音调明亮,技巧上多用“花舌”“吐音”“滑音”“历音”等。
北派笛子大师冯子存的“梆笛”艺术是在内蒙、河北、山西一带流传的民歌、戏曲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冯子存要求演奏者在吹笛时必须调动气息的力量,将其集中爆发出来,用气要保证迅速有力,音色以响亮高亢为主。冯子存演奏的最大特点是其演奏形式是“二人台”,在演奏时又十分重视吐音,还特别讲究手指和舌头的配合,最终创立了“飞指”和“花舌”。他创作的《万年红》《黄莺亮翅》《五梆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曲子,把竹笛推向独奏舞台,为北派笛子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派另一位代表是刘管乐,他的演奏艺术是在“老调梆子”和“鼓吹乐”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又在河北吹歌、西北民歌的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最终成为北方流派竹笛演奏的典型代表。他的演奏朴实大方、灵巧洒脱,音色脆亮有力,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刘管乐很注重气、唇、舌、指的配合,加强梆笛“吐音”“颤音”“历音”“剁音”等技巧的练习。1958年,刘管乐随天津歌舞剧院前往前苏联、埃及、叙利亚等国进行访问,让世界人民领略了中国民乐竹笛的风采。
总之,中国竹笛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它的发展和成熟与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教育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不同竹笛流派及其文化特点,汲取不同的音乐因素,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事物,不断探索与创新,这样竹笛艺术的生命才会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