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2日
民谣里的福州
○ 施晓宇
  福州全年常绿,花果飘香,城里到处是内河,护城河环绕,河里有鱼有虾,有蝌蚪有青蛙,还有泥鳅与蟟仔 (蚬子),是一个宜居的城市。1900年10月出生于福州的著名作家冰心,在早年散文《从北京到福州》中这样形容福州:“福州本是个有山有水有温泉的城市,而且是四季绿叶不落、繁花不断。外宾来到,都惊奇地夸赞福州是一座花园。”
  福州有民谚“金厝边银乡里”,说的是邻里乡亲的友好关系,比金子银子还珍贵。早年福州人多住大杂院,彼此和睦相处,孩子们过得快活,也懂得唱福州民谣:
  “阿蛴(知了)叫,荔枝红。客鹊(喜鹊)叫,掼火笼。”
  福州夏天热得早,福州的蝉——知了开始鸣叫,这时正是福建荔枝成熟的季节。所以知了一叫,说明荔枝熟了,佳果上市。喜鹊是北方候鸟,冬天要飞来南方过冬。因此喜鹊叫了,就是告诉福州人,该用火笼取暖了。这也算聪明的祖先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发现、总结的一种自然规律。
  福州是全年常绿、花果飘香的城市。所以,福州人很早就会唱家喻户晓的民谣《十二月水果歌》。又因为福州城里到处是内河,护城河环绕,更有丰饶的闽江母亲河贯穿城中,将福州一分为二,所以福州人还会唱最古老的民谣《月光光》:“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这首《月光光》作为福州地区流传最早的一首民谣,自唐代流传下来,作为启蒙识字班的教材加以传诵。
  自古从福州到洪塘,要经过洪塘古渡。福州人从西门出城,经西门半街、接官亭、打铁桥、凤凰池、祭酒岭、张经墓,再过渡到洪塘。唐代以前洪山桥尚未建成,浩浩闽江阻隔了两岸的交通。当地百姓要过闽江,必须从洪山东岸渡口乘竹排,过渡到洪山西岸的郭厝里(今闽江大道“观邸花园”附近)上岸,然后从郭厝里经同逸亭到洪塘。从《月光光》歌谣里可知——由于历史上福州交通落后,洪塘人用竹排代替轮渡,以竹代马,故称“骑竹马”。
  一直到了宋代,洪山桥才以浮桥形式出现。到了明代,才有了石砌洪山桥。到了1985年,才有了崭新另建的钢筋混凝土洪山桥。
  由于从福州西门至洪山桥不足5公里路程,途中却有13口池塘,故称“月光光,照池塘”。即便在20世纪80 年代以前,福州满城仍是池塘遍布、内河纵横,乃福州市容一大景观。
  闽江的支流乌龙江流经洪塘时,江面特别开阔。江面开阔的乌龙江把洪塘和闽侯县上街镇一带一百多个村庄分割开来,于是洪塘成为上街镇各乡村通往省城的必经之路和购物集市。这是洪塘由于闽江支流——乌龙江流经形成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福州西郊商业重镇的重要原因。也因此,洪塘一带文化发达、人才济济。据《闽江金山志》记载:“洪塘前朝人物之盛为吾闽之冠而最彪炳者。”志中详细收入洪塘57名先贤的姓名及其官职:明万历年间状元翁正春,明嘉靖年间七省经略、兵部尚书张经,明天启年间礼部尚书曹学佺,还有林玭、朱家相、周亮、翁煌、林塘等16个进士都是洪塘人。
  今天,人们从福州市区沿杨桥西路一路向西,经过洪山桥后向左步行不过一百多米,就来到了洪塘著名的“状元街”。这条长达千余米的“状元街”,因明代洪塘出了个状元翁正春而得名,至今街上古意犹存。更重要的,洪塘乃是闽剧的发源地。明末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礼部尚书曹学佺,晚年在老家洪塘的石仓园创建闽剧的前身——儒林班,收徒教戏,阵容强大。曹学佺手下的演员曾在福州乌山、于山、南校场、金山寺古渡口等地演戏,故而四百多年来曹学佺毋庸置疑地被福建人尊为闽剧的始祖。至今在洪塘还有一个“曹学佺闽剧社”,牌子就挂在洪塘居委会的老人馆。
  由于《月光光》的内容写得明白易懂,通俗感人,所以传唱一千多年历久不衰。先是洪塘周围各村的村民,唱起《月光光》来朗朗上口,后来传播到福州各地,男女老少个个耳熟能详。福建观察使常兖写通俗易读、富含趣味的众多民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福州人的文化水平,他的目的达到了——教化之功功不可没。
  福州民谣很好地反映了福州的历史,反映了福州的风俗民情,表达了福州人的文化需求和美好愿望,是福州人理想化的一种生活。正所谓“金厝边银乡里”“亲帮亲,邻帮邻,远亲不如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