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科举取士,起于隋而兴于唐。到了唐代,金榜题名已经成了许多人一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一朝中举,庆贺的方式当然少不了“吃”。唐代这类庆贺宴会名目繁多: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闻喜宴、月灯宴、牡丹宴、樱桃宴、关宴等等等等,从二月放榜到五六月间,宴饮不断。这些宴会中,有“官方主之”的赏赐性宴会,如闻喜宴、樱桃宴等;也有新科进士自发组织的游宴,用以拜谒高官、感谢考官、结识同年等等,大名鼎鼎的“烧尾宴”便属此类。
对于许多远道而来的士子而言,想弄清楚长安城里请客送礼的规矩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于是,长安的一些游手之民便自相鸿集,组成“进士团”,专门为及第进士们张罗宴饮杂务。
《唐摭言》卷三《散序》记载:进士团“初则至寡,洎大中、咸通已来,人数颇众”。其中一个叫何士参的人是他们的领头人,这个人尤其擅长张罗筵席,经常是今年的宴会刚结束,他就开始准备来年的“游宴之费”,而且食料准备齐全,“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
进士团一是承接宴会,二是为这些及第的进士联系在主考官(座主)官宅附近租住,以便他们能就近向座主处谢恩;第三个作用便是,在主考官率领这些新科进士参见当朝宰相时,“团司先于光范门里东廊供帐备酒食,同年与此候宰相上堂后参见”(《唐摭言》卷三)。其实就是负责中间联络,安排宴会。进士放榜后,先在进士团联系租住的期集院集合,状元与同年相见,然后进士团分派职司,录事通常由状元担任,其余则有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等,通过抽名纸等方式敛集宴会所需资金,交给进士团,再由进士团安排拜谒宰相,拜谢座主,开宴谢恩。“常宴则小科头主张,大宴则大科头”。许多进士不懂礼仪,进士团的人会与他们一一相见,介绍其中的拜谒流程和礼仪规范,并负责提醒他们以免出错。
进士团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报喜、开路。《唐摭言》载:“薛监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唐高退之《和主司王起》诗云:“何事感恩偏觉重,忽闻金榜扣柴荆。”并自注:“退之自顾微劣,不敢有叨窃之望。策试之后,遂归盩厔山居,不期一旦选士及第,遣人赍榜扣关相报,方知忝矣。”有研究者认为,前往报喜的就是进士团的人。
进士团的收入来自新科进士自筹的份子钱,根据《南部新书》中记载:每年这类宴会都是何士参负责筹办,如果新科进士们有“欠其宴罚钱者,须待纳足,始肯置宴”。如果没参加过此宴,不得出京,所以很多士子把关宴戏称为“何士参索债宴”。进士们不是来吃饭,是来还债的。
后来,何士参去世了,“其子汉儒继其父业”。看来在唐朝,“进士团”的生意还是蛮不错的。
唐代宴饮成风,宴饮的不只新科进士,筹办宴席的可能也不只“进士团”。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载:“德宗非时召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赴上。凑疾驱诸客,至府已列筵毕。或问曰:‘何速?’吏对曰:‘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或许是其他机构,或许是“进士团”的服务范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进士,而且服务的种类花样也多了,外卖配送都没问题。
到了宋朝,承办酒席的机构就更为完善,范围也更大,《都城纪胜》中的《四司六局》,《东京梦华录》卷四《筵官假赁》等都有详细记载,但已与长安没有了关系。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菜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