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9日
安 塞 刺 绣 的 纤 美 ——谈安塞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 延安市安塞区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 高云亮
  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堡寨众多、关隘四设,有王家湾秦直道、方家河仰韶文化遗址、云品寺北魏石窟、龙安古城、芦子关等。安塞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安塞非凡的民间美术,诸如剪纸、农民画、刺绣等。
   一、史料中的安塞刺绣及其特点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纱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绣按材料可分为丝绣、羽毛绣和发绣。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从绣品题材看,不少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赋予吉祥祝福意味的,如:“莲生贵子”“天仙送子”“鱼戏莲”“凤打牡丹”“雀踏梅”“鹿衔梅”等等。安塞的刺绣主要以花鸟为主,但在对这类古老纹式处理上,清末民初的作品与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在构图中大体展示出一个格律逐步松散、纹样造型逐步自然化、色彩处理逐步明亮鲜丽的趋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上世纪40年代一些以农家生活、田园景象为题材的绣品。由于作者传统技艺训练扎实,又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加之社会新风气的激发,在那些幅面并不大的传统款式的嫁妆绣品上,也出现了不少气韵清健格局宏大的新作。乡俗刺绣创作的特定“语境”在于它的乡土性(乡野生态)、风俗性(小尺度社会的习俗氛围)及亲情性(集体交往)。她们的作品大部分为自己或亲人而作,这些作品(纹样含义、用途及效果)直接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安塞刺绣的传承
  安塞民间美术家们的专注、持久的毅力、出新的奢求、虔诚的心性,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佳作。上世纪60年代起,农村青年女子的嫁妆刺绣就主要由年长的母辈代劳,后来愈益从简,她们的绣品渐渐只剩下了数布格、纳几何结构图案的花袜垫或勾织窗帘等。上世纪80年代初被用来制作学生书包,其文化内涵从集百家之福保佑自家小孩的“法术”转化为显示利用生活条件的智慧。
  原安塞文化馆馆长陈山桥先生曾用数十年时间,骑自行车或徒步到陕北安塞的几百个村子,调查当地农家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征集回大量实物,收藏在安塞文化文物馆,其中有蓝印花布、刺绣、缂丝、农民画、剪纸等,而其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品种就是当地人称道的“绣花”。安塞的“绣花”在农村实际生活中使用,如屋门上的门帘、床上挂着的帐檐、铺着的床围、盖着的罩单,枕巾、枕头;行情礼物中的手帕、裹肚、烟荷包、香囊、褡裢;儿童戴着的围嘴、围裙,妇女衣装上的圆领、袖口、裤脚、鞋、袜,背小孩用的背袋,男人的腰带、裹腿布(带头)等。那时,村民们已开始倾慕新式轻纺工业制品,所以很高兴用自家的一块粗布绣花枕巾去换一条新“羊肚子”手巾,这就是陕北民歌里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于发展对外贸易的需求,全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得到特殊政策的推动,生产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同时,各级外贸部门也开始成规模地收购和外销民间散藏的各类传统工艺品,其中包括古旧地毯、陶瓷和刺绣。其时刺绣收购主要对象还是四大名绣及较大幅的绣幛(男工绣)之类。
   三、安塞刺绣的发展
  安塞在陕北是一个小县城,农民的刺绣自然不起眼。那时安塞乡村还能见到枕顶、儿童裹肚、鞋、帽、袜底、香包、小布饰等上的刺绣。那时从事管理和艺术指导的业务干部中,恰有一批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他们重视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调查、征集和开发,很快取得共识,形成一股热流。他们以挖掘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为课题,以搜集调查民间美术为己任,得到省艺术馆的专家和领导重视,并得到文化部领导的支持。1980年春晋京展览,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反响。其中安塞县文化馆选送的刺绣品令学术界大开眼界。从这一次展览开始,传统乡俗刺绣正式被文化部门视为“民间美术”纳入征集收藏范围。于是大潮涌起,在陕西省党政领导与文化行政部门多次部署民间美术展览工作的背景下,以“打深井,求突破”逐层推动民间美术进一步发展。当时培训工作骨干的主要手段就是带他们找老村子挨家挨户转,示范如何瞄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动员她们“翻箱倒柜”“献宝”。这种刨根寻底式的普查确实全面有效地揭示了乡村农户深层的文化蕴藏。刺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安塞在区委区政府的倡导下进行了多次专题培训,不仅充实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且使这些来自于本土、来自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