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个梦想,想翻过山,去看山那边。
岁月悠悠,青山已在,绿水长流,千里之外,山的那边是故乡,水的这边是家乡,在梦里,我回到了山环水绕、天蓝水碧的故乡旬阳。故乡被称为陕西的后花园,是秦楚交界的地方,人文风情、起居饮食是和历史厚重的关中、革命圣地之陕北迥然不同的。
故乡的地名大多数都以水为名,比如小河、神河、白河、双河、仙河、蜀河、甘溪、赵湾、棕溪等,有了水的润泽,故乡也变得妩媚多情起来,在那里,小伙子们帅气精明,姑娘们婀娜多姿,夹杂着轻柔的陕南口音,温润如玉,清脆悦耳!
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在读书时就特别努力,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那年月,家里支持男孩读书的就很少,更别提女孩子了,在这一点上,我就特别感谢我那开明的父母,他们让我接受力所能及的良好教育。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父亲是村里的能人,他从“三线”回来后,就多次去县委申请给村里修路。村民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最后大家齐心一致,把村里的路修通了,方便了大家的出行。父亲先人一步解决了村里无电的历史,他从外地自费购买了发电机以及打米机和磨面机,利用当地水资源,发电、磨米、磨面。修葺了当地灌溉稻田的水渠,还把一个已倒闭的火纸厂改善经营起来,给村民办了实事。父亲连任了多届村干部,直到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村民还是一直找父亲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母亲是我乡教书第一位女先生,也是大家公认的文化人,母亲写的字娟秀细腻,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令人信服。据我了解,在那个年代,村里的小孩几乎都是母亲接生的,大家亲切地叫她“祖祖”。在大家的心目中,父母亲是他们的精神领袖,他们偶尔也走出山去,带来外面先进的事物,在父母亲的教导下,姐姐发奋读书,成为我村第一个大学生。
在我家的感召下,村里人渐渐地也让女孩子读书识字了,我姐有个女同学,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务农,她觉得我家姊妹活得有志气,就辛勤劳作,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的儿女读书上大学,改变家里重男轻女、一穷二白的境地。上次回家和她聊家常时,得知她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考入县政府机关上班,儿子已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某跨国公司驻上海分部工作。她言谈举止之间满是幸福,穿着时尚,已经不是那个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人背后的女人了。一家人在县城买了房,在村里也盖起了三层小洋楼,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我明白女孩子要走出大山,无非就是外出打工或者嫁人,不想依赖他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刻苦读书,终于走出了大山,在西安上了大学,在城里安了家。
山的那边,你可以欣赏到清波漾漾的瀛湖;你可以惊叹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终南山隧道;或者畅快淋漓地翻越一次秦岭,幸运的话,你还可以和大熊猫、金丝猴、朱鹮不期而遇;你可以畅游一次长江最大支流、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宝库汉江……单是那些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都会让你感叹不已;你还可以品尝到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浆吧馍、天蒜炒高山洋芋片片、洋荷姜卷饼子、糊涂面、构须麦饭、老坛泡菜、油渣子烙饼、卤水豆干、松枝熏腊肉、苞谷米酒、甜秆烧酒、拐枣酒等,还有我们旬阳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的两掺面及八大件等。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让当地人一年四季可以打牙祭,山上的八月炸、羊奶子、五味子等野果可以让你味蕾过足瘾。
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水还是那条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光水色或隐或现,变的是风景,不变的是我们那柔情似水又意志如山的秉性。每当面临困惑无解时,一定会回到山那边进行疗伤,让故乡那烟火为我抚平内心的忧伤,赋予我力量让我再次前行。
此时,门前老树又逢春,请你到山的那边,盈盈一水间,请你泛舟江上,欣赏几多人家、错落瓦舍、寂寥雨巷;或与三五个亲朋好友,香橼煮酒、畅谈古今,人生几何?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