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8日
捻 线 线 和 纺 棉 花 (外一篇)
○ 朱合作
  陕北高原是个半农半牧型社会。当历史的步伐走到了明清期间时,陕北高原上的所谓“牧”,主要就是指牧羊了。陕北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几只几十只绵羊和山羊。每年春天一到,家家都要剪羊毛。
  羊毛有两种用途,一种是请毡匠擀毛毡,也捎带着擀一些毡窝窝和毡帽。另一种就是将羊毛捻成线,用来编织裤带、毛袜子,或者请毛毛匠织毛口袋。
  捻线线最根本的器具是一个小纺轮。
  纺轮可以是石质的,当然也可以是木质的;在一个石质或木质的饼状或球形的重物上,钻一个小圆孔,插一根一尺左右像筷子那样的细棍做纺杆,就是一个可以使用的纺轮了。
  将家中存放的羊毛抓一把,用双手将有一些结块的原毛撕蓬松,这样的羊毛就可以捻毛线线了。
  找一段早先捻好的棉线或毛线做起线,在纺轮上起一个短线头。将线头在纺杆根底缠几圈,再顺着纺杆倒绾一个活络结,以固定纺杆、纺轮与起线的关系,用两根有力的手指头,在纺杆上狠狠地一搓扭,使下垂的纺轮急速地转动,起线的末端便渐渐地越转越紧了。将手中蓬松的羊毛,一小节一小节顺着起线续上去,就可以捻出一条长长的毛线了。
  若毛线已捻出二三尺,须解开原先的活络结,将捻出的毛线缠绕在纺轮与纺杆的接合部,再绾起新的活络结,重新再捻出二三尺新的毛线来……这样一次次地反复,就可以将羊毛捻成很长很长的长毛线。
  捻毛线是一件简单而容易操作的事,不需要专门的时间来完成。雨雪天,晚饭后,大人小孩或者坐在家中拉闲话,或者到邻居家去串门,婆姨们则捎带着纳鞋底,这时候,家里的男人往往就斜坐在炕栏上捻毛线。
  这样将零碎的时间充分地利用,就可以捻出无限的长毛线。
  纺棉花
  人类最早的纺纱工具是纺轮。有了纺轮就可以纺出长长的纱线来。可纺轮毕竟太简单,纺纱的速度也太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人们发明了纺线车。陕北的婆姨纺棉花,使用的就是一种手摇式纺车。
  纺棉花须先弹棉花。弹棉花专门有花匠。花匠一手执弹弓,一手握着弹花锤,籽棉被弹掉棉籽后,便会像白云一样的蓬松。无籽棉既可以做棉絮棉衣,也可以搓成花捻纺棉线。
  从一堆棉花中揪出一小团,用手掌拍制成松软的虚饼状。将饼状的棉花卷着一根光滑的高粱穗穗秆,在一个平整的木板上轻轻一搓动,棉饼就搓成了一段中空的棉花捻。这棉花捻就可以在纺车上纺成棉线了。
  纺棉花的纺车是一个有趣的装置。在一个T字形木质底座的横杠上,竖两根一尺七八的纺车架;将一个由很多叶片组成的、由中轴和线绳所牢牢固定的轻便的大纺轮,安置在有两个轴承凹槽的轮架上,用一根绷紧的长纺弦,将纺轮与T字形底座末端竖着的铁纺针连接成一个可以传动的装置,这样,一手摇动和纺轮轴承相连的曲柄手摇把,由于纺弦的传动,纺针便自然而然地跟着转动起来了,这时候,另一只手就可以在纺针的尖端,将棉花捻抽出长长的棉花线!
  这就是陕北婆姨拿手的好戏,纺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