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散文集《光影浮动》,头脑中闪过的全是一帧帧清晰质朴的山水人文画。画中有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气质在画中书写自己的历史,感恩脚下的土地,留下耕耘的硕果,对家乡、对亲朋好友都以无言的行动践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画中有历史,古旧的过去和崭新的当下以及遥远的未来参差交叠,一山一水、一石一木、一人一物无不承接了时间流过的痕迹。你像是跟随作者的笔行走在秦巴山地间,看他所看,想他所想,聆听他讲不同地域的人物事迹、历史风貌,还能品尝不同地域土生土长的各种美食。由此,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一场亲山亲水,寻找遗留在外的足迹一般酣畅惬意。
亲历并有所思有所留存,就是对线性时间的无言对抗,是对庸常生活诗意的留存。人生的意义大概也由此变得不同:不空洞、不虚无,充盈而饱满。对于读者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和享受。这就是书写的意义和价值。散文书写讲究的是言之有物,这本180页、分三个篇章的散文集就是一本非虚构的乡土乡亲乡愁的书写,血肉饱满,质地醇厚,扎根于大地,又承接高空明媚的阳光。
第一章《云水谣》是我读得最细最慢的一章。不同于大众化浮于表面的风物书写,本书作者注重观感,但只是行文的基础,他更注重挖掘当地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并在行文中不着痕迹自然渗透,还赋予自己独特的思考。每一篇都有厚重的分量,他似乎在自古难以融合的两种审美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很巧妙地糅杂在一起,浑然天成。
写西乡县城南牧马河边的李家村遗址,他发出一连串诘问。站在当下,回顾历史,畅想未来,作者就隐藏在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节点上发出内心的隐忧:同样的困惑,同样会成为遗迹的当下,该如何自处?这是一个宏大的沉重的命题,每一个人都难逃其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创造一个地方的历史。这是作者踏古怀今的沉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从写法上,参照了《百年孤独》那个被无数作家借鉴引用模仿的经典开头,打通时间界限,还原一个地方比人更长久的存在。
写极具代表性的略阳罐罐茶,那种古朴乡风民俗氤氲弥漫,你会被笼罩进去,温暖的火垄坑,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罐罐茶,足以让你的内心安静而恬淡。而康县的原生态,油画般的背篓女,水边石阶岩画般的雕刻,荡涤尘埃,心游物外,浑身上下便都是山花野草泉水的味道了。写平利桃花溪,真是美得返璞归真,让你觉得身入其中,人和小动物一样变成了野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中的山水,人入其中,真会被同化成草木的一份子。
三个篇章:云水谣——放开视界,向外看,看得远,看得开。长相忆——回归自我,向内看,看生活的真实。叶底风——则是从生活细微处着笔,发现司空见惯却又被大众熟视无睹的生活哲学。三个篇章就像摄影家的变焦镜头,长焦看的是纵深,微距显的是真实。全景是大视野,特写是聚焦重点。又像一幅巨大的画,类似《清明上河图》的那种包容性,纵深处是历史,画的重点是当下,而纵深和近景之间的宽阔地带,作者用他的笔道出了蕴含的自然哲理和人文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