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21日
拳击手
○ 吉尔班克·罗宾徐琳译
  于我而言,倘若不借助百科全书或打开笔记本电脑,是决然想不出任何与拳击运动相关的著名艺术家或作品的。几十年前,我的一个商业艺术家朋友利兹·比吉尔受邀创作了一幅受流行艺术影响、以穆罕默德·阿里为主题的宣传广告。由于政治原因,她的设计未被采用,但她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中最自豪的回忆之一是在巴黎的一个电视演播室被介绍给这位伟人本人。阿里那天像野兔般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假装一记左勾拳勾在她那麦秆般纤细的手臂上,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也许这涉及到拳击在艺术审美中的形象问题。这些身材魁梧、体态笨重的运动员身体素质着实令人钦佩。如果他们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力量,结果可能是一连串被打掉的牙齿,喷溅的鲜血,以及搏击受伤形成的菜花状瘢痕的耳朵。没有人想把这些挂在墙上,所以艺术家很容易陷入拳击艺术的刻板印象。
  两位在当时很受欢迎的艺术家可以展示拳击绘画的艰难处境。一个多世纪前,荷兰画家艾萨克·伊斯雷尔(1865-1934)创作了《黑人拳击手》。这位有着巨大胸肌浑身古铜色的选手坐在赛场的角落里,身形模糊,似被烟雾笼罩一般。画中模特的名字并没有给出,因为这位塞内加尔出生的锡基(1887-1925)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运动员之一,已被很多人所熟知。这幅画被指责受种族传统认知的影响,于是收藏此画的博物馆在2018年将其改名为《战斗的锡基》。同样,美国人乔治·韦斯利·贝洛斯(1882-1925)在同一时期也因其画中的“致命的男子气概”饱受网络攻击和指控。虽然他只创作了六幅描绘此项运动的油画,却无一例外地凸显了深肤色格斗者身上野蛮的攻击性 (无论是真实还是夸张的),强烈的视觉感令人震撼。
  赵海涛先生的无名拳击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避开了这些传统。画布的主体是一种让人目眩神迷的黄色。随之向上望去,即刻便能感受到来自戴着拳击手套的拳头和粗如哥特式城堡门楣般眉毛的震慑和威胁。尽管这不是一幅杂乱无章且带有中性化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油画,但交错融迭的笔触不禁让人想起1980年代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绘画手法。单一主体的呈现和瞬间的定格效果是这一画作的独特表现。
  这不是一件每秒都能彰显美感的作品。色调从青灰色到死寂的暗沉。相反,它引发了观众内心对或许击到脸上那一拳深深的恐惧。那双愤怒的眼睛背后充斥了大量的睾丸激素和令人窒息的胁迫感。这究竟体现的是过激的男子气概,还是立誓捍卫女性美德的骑士精神,我不能确定。我的本能反应是:“我分不清那家伙是黑人、白人还是中国人。我只是不想在漆黑的夜里单独遇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