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6日
文心墨香映明月
○ 王海军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刘勰对中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吸收前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优秀成果,集其大成,汲取精华,融会贯通,不落俗套,富有独创,自成体系,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美学成果,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奠基作用。近世以来,对这部圣典校勘、诠释的研究者如璀璨群星。黄侃、饶宗颐、范文澜、张元济、沈兼士、王元化、周振甫、王利器、陆侃如、牟世金等诸位先贤,秉学术探索之公器、献校注研究之热忱,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其名山事业至今依然在灌溉文化、遗泽绵延。但因时代久远、文字古奥,研习者仅限于专家学者的狭小圈子,普罗大众包括文史哲专业的莘莘学子和学者往往望而兴叹、不敢问津。
  一千七百年后,《文心雕龙》与当代文化名人雷珍民奇妙相遇。雷先生出生于陕西合阳世代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濡染书艺,心骛二王,着意颜欧,颇得东坡神趣,尤擅楷书行草而名扬艺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雷先生好古崇文,潜心向学,早年即钟情于《文心雕龙》的学习研读,就像霍松林教授总结雷珍民书法历程时揭示的“一在瞄准目标不动摇、二在持之以恒不间断、三在淡泊宁静穷年累月只管滴”,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突破以笺注评点为主的传统读经之法,从诗书画的角度加以断句释义解读,是一部集断句、释译、书法于一体的著作,绝非“拾人牙慧”,更不是“缝合补缀”,而是蕴含着书家释者修学经历和学术渊源的呕心沥血的精品力作,为《文心雕龙》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林语堂先生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文心雕龙》因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历来备受尊崇,更被书写者视为敬事,沐手敬书其名篇名句和节录篇章者历代多有。雷先生作为学养深厚的书法大家,其书法从唐人楷法入手,悉心临古,上攀晋人,数十年坚持自己不动摇,特别是像《文心雕龙》释文这样的长篇书法作品创作,没有一以贯之的静穆之气和坚忍不拔,是不可想象的,诚非一般人所能为。他心无旁骛,潜心修炼,不为时俗庸风所左右,痴迷于《文心雕龙》,同古人潜心对话,与古风融为一体,唯其正,处乎静,七十年孜孜研修,两年多虔心临池,在其盛年书就《文心雕龙》行楷释文,终自成一派。应该说,雷先生其文其书汇通百家、熔为一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和创举,学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
  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的诗作与金末元初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两人的诗词,被人编为《二妙集》,文坛传为佳话;清初大诗人宋婉主持以王羲之、王献之集字雕刻的杜甫流寓秦州诗的“二妙轩碑”,更是诗苑书坛的千古风流,诗圣的绝妙好诗和书圣的绝妙好字,堪称“双璧”。今天,《文心雕龙》文思的光华与雷先生书法的大美,堪称“二妙并举”,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谓书坛的一大幸事和盛事,特别是仿古精装设计,书香典雅、风格高古,既能学习领略《文心雕龙》“体大虑周”“笼罩群言”(章学诚语)的博大精深,又能欣赏品鉴当代书法大家的书法神韵风骨和风度品格智慧,不啻为文学艺术审美的饕餮盛宴和人生风景独具的壮丽旅行。我们躬逢其盛与有荣焉,仿佛可以时空转换,融古今于寸心:刘勰在鸿篇巨制,雷公在悬腕疾书……此情此景是何等的风流洒脱,又是怎样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行楷四卷本《雷珍民释译〈文心雕龙〉》是其继楷书六卷本《古文经典》、十卷本《印光嘉言录》之后的又一部皇皇巨著,体现着书法家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艺术之美的责任担当和对真善美的探索开掘。欣闻《雷珍民释〈诗经〉》(十六卷本)已在策划进行,值得文苑书坛翘首期待。书中有人文,书中有道德,书中有境界。正像《文心雕龙·神思》所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书卷风云之色”,让我们在阅读经典的古风雅韵中体味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和时代前进的华彩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