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6日
后 记
○ 雷珍民




  年轻时曾囫囵吞枣地读过南朝大儒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然亦只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即使其中某些警句或段落偶可顺口背诵,而其真正含义未必尽解,或作曲解罢了。
  中岁奔波,唯为生计。又将部分精力聚焦书法练习,对历代文学“经典”著作常作壁上之观,终沦入“书到用时方恨少”之列,至今仍抱愧不已!俟至古稀之年,方有些许闲暇。或回首往事,或反刍旧读,这倒成为一种乐趣,亦不失为消磨时光之良方。近闲,静而察观,发现相当一批领导干部及其跟班“文秘”,虽自诩出自名校,本科学历甚或研究生博士等,所作文章与汇报材料多欠精妙。有修辞不当者,有体例不合者,甚则语法不通、文意失调、前后互悖、本末倒置。至乎称谓乖误、宾主不分、错字连篇之属,已见多不怪了。更可叹者,部分大学生写家信,竟不懂格式而无从下笔,将隽美之方块汉字书写成蚂蚁走钢丝者也大有人在。
  有评者直言:时下电讯网络之迅捷发达,给社会进步带来极大利益与贡献,但也导致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造成了国学基础知识的匮乏。问及近当代国家重量级学者或文化界领军人物,多数人不知有梁启超、章太炎、马一浮、陈寅恪,何以知饶宗颐、季羡林、南怀瑾、钱锺书诸公的大名。时人狭隘地认为,某某等小说散文作者才算得上文坛领袖,如此之认知能不令人担忧么?!其实,吾等并不轻视作家这等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群体,他们也个个身怀绝技,笔底功夫、胸中学养了得,但就文化大局而论,国学大师之门槛是要更高一筹的。《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将“小说”划于文学作品末流,窃谓非适指今人“小说”,盖指当时世俗供酒余茶后引人取笑的故事演绎或无稽谈话。
  对文化传承之淡化,恐怕还得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当时声势浩大的反封建,反封闭文化思潮彻彻底底地摧毁了数千年禁锢国人文化自由之旧制度体系,废除了害人的“八股文”,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在矫枉之同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白话文的普及推广应用上,重拳打砸下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却受到鄙视和冷落。紧随其后之“十年动乱”更将千百年传承之精英文风扫除殆尽,自此一蹶不振。读今人之作,阅各类文件,听各种讲座,虽受鼓舞与启发,但总觉文质、品位,不够理想,且多崇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即使书法、诗词等国粹大展大赛,亦多错误百出,错字频见,难道这种文化乱象与缺失,能不使我辈知识分子担忧而认真思考吗?
  于是,经认真分析思索,得到一个自认为可唤起大众警觉,可提高当代知识分子文学创作水平的答案:即希望有写作条件和意愿者认真阅读《文心雕龙》,来启发创作心智,规范文章书写法则。
  《文心雕龙》是一部形质并茂,文采兼优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文学批评、写作法则、创作理念以及文学比喻、结构剪裁、用事修辞、形象声律等全面系统的创作总汇。特别是对于应用文体例法则的论述,更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文心雕龙》作者论判评述虽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但其还能客观公正地提出“神与物游”的形象思维观和“景情相挈”的创作理念,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要求作品将性情所铄“溶入”“陶集所凝”以树“文章风骨”;特别强调开阔的艺术想象要建立在“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财,研阅以观照”基础之上。他还建议文学批评一定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以观其“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容商”,将此六观定位为批评评判标准,批判了“贵古乖今”“宗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等不良风气,如是种种,皆文学创作的“金匮要略”。
  当然了,成书于一千七百年前的《文心雕龙》其作者受历史局限性及“尊儒排他”“考量片面”等制约,亦会使评述研判存在一定的缺陷,甚或过分的程式化、教条化也会起到少许消极作用,这也需要读者辩证地审视和领会。
  《文心雕龙》虽为文学创作的经典论著,但属古语文本,阅读多有不便。故不揣愚鲁,斗胆将学习之注解笔记出版,名之《雷珍民浅释〈文心雕龙〉》,一可与同道者共商再榷,二则可助读文言文有障者一臂之力。
  其间参考了范文澜、詹瑛、周振甫诸先生的注疏,同时参阅过数位当代作家的解析篇章,在此一并致谢!
  特别要说明的是,笔者才疏学浅,对文学读识尚未必能融通,况于理论乎!倘有君质询于仆:尔既未入文学与作家之列,何以敢为名著注脚?对曰:少儿无知尚且学步,老者学前辈之步走新路,不亦善乎!问可知深浅乎?揖首答之曰:所释纯属自娱,不过一管之见,安敢求人赞同。倘以之能引起社会对学习传统文化重视,引起学人对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之正视,予初衷即可慰矣!并告读者,其中不当言辞甚则谬误必多,恳请批评匡正,将不胜感激!
  成书过程中承蒙著名学者刘学智与王海军先生欣然拨冗作序,著名作家李彬精心审查订正,学生刘伟群、雷江认真反复校对。同时得到渭南建国饭店的无偿资助,方使斯辑按计划如期付梓。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之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