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1日
惟愿春色更美
○ 常红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中央在全国掀起的脱贫攻坚战,无疑是一场“一切为了人民”,让所有人都能摆脱贫穷,过上小康生活的伟大战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亲临一线的扶贫干部,我深感欣慰,更懂其中的艰难与不易。在这次脱贫攻坚中,在我倾心投身于那段火热的扶贫生活的日子里,我一直被身边一些感人的、磨人的、缠人的,甚至于能够给人们以教育和鼓舞的事迹感动着、思考着、沉淀着,日有所思,夜不能寐,激情澎湃,不吐不快。我选择了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一是因为喜欢,也更是因为这样的表达在我以为更接地气、泥土气、烟火气,或者更易于被普通读者所能接受的朴素与平和之气。
  文中的赵姨、碎狗都是我包抓的贫困户,我从那个又聋又哑的老人见到我时那份激动的神情里,读出了纯朴与感动。贫困户“碎狗”身上虽然有诸如懒惰、不思进取、不讲卫生等“瞎瞎毛病”,但也不乏有闪光的地方,不失“可塑之才”……我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贴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当时反响很好,身边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扶贫干部愿意把自己的扶贫故事讲给我听,让我写写,这本书的创作也便真正地开始拉开了序幕。作为文学作品,我的创作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反复提炼和艺术的加工。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同时也是许多个原型的“共同体”。那段日子,在与朋友聚会的空间、抓住与网友聊天的机会、阅读网络扶贫故事甚至深入实地采访,多方搜集素材,再加上个人多年农村生活的体验,这些人物就这样一个个活脱脱地站在我的眼前,亲切如我的父老乡亲,在这次脱贫攻坚的春风下,他们的脸上绽放出了春天般的笑容,成了我笔下的人物,让我兴奋,让我激动,让我在依然忙碌而疲惫的工作后激情满怀地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喜怒哀乐、日月春秋。
  《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是我对自己扶贫工作的素描和情感的抒发,也是对身边无数个如我般扶贫干部扶贫故事的记录。
  在写作过程中,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创作没有捷径,只有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惟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地,才会孕育出文学花园的姹紫嫣红,也才可以真实地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芳华”。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目前,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注定着这些“从春天走来”,走出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又将迎来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东风吹来百花香,愿盛世文学的春天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