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1日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57)
○ 高建群


  亚细亚高原的诞生(上)
  在世界七大洲中,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名字也最为古老。
  亚洲全称为亚细亚洲,意思为“东方日出处”。相传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一带)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凭着精湛的航海技术,活跃于整个地中海。甚至能穿越直布罗陀海峡驶入茫茫的大洋之中。腓尼基人称地中海以东的陆地为“Asu”,意即“东方日出处”;称地中海以西的陆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
  “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而来的,音译为“亚细亚洲”,意译则为“东方日出之洲”。“Ereb”后来演变为“Europa”,音译为“欧罗巴洲”,意译即“西方日落之洲”。
  从这次行程开始第一天起,我就一直有一个罗曼蒂克的想法。这想法就是,当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我要让车停下来,停在一个高处,头顶是慕士塔格峰闪烁在阳光下的白色盔甲,脚下是拥拥不退一直伸向东北方的崇山峻岭。我要在这里做一期现场节目,讲一讲一亿五千万年前那一场伟大的造山运动。正是这场造山运动,以及随后不断延续的造山运动,形成这世界第三极,帕米尔高原的诞生,形成这如今中亚地面的基本地貌特征,从而为人类的登场准备了一个大舞台。
  大家知道,后来在翻越帕米尔公路时,我们的车队出了一点事情。
  出事情的那一刻,我正在车上用对讲机,瞅着车窗外路边那块巨石上的“帕米尔古海”几个字,讲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山谷为陵的历史。这时,事故让我的讲述打断了。而接下来帕米尔公路行程中,心惊肉跳的我,已经没有心情做这件事了。
  中国有一本奇书,古书,名叫《山海经》。书中有这么一段奇异的记载:

  昔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话用现代人的口吻说,是这样子的: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因此而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因此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小学的地理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共分三级。第一级是高耸云天的青藏高原,第二级是横亘在中国中部的鄂尔多斯台地,第三级则是东南丘陵。这个中国地理大格局的形成,真的如这神乎其神的《山海经》中所说,是共工的一次怒触不周山而产生的后果吗?
  共工所触的这“不周山”就是葱岭,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帕米尔高原。为什么叫它“不周山”呢?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告诉我们,葱岭的东南山脚,伸向塔里木盆地,西北山脚伸向费尔干纳盆地,山脚边缘逾一千四百到一千五百华里,且呈不规则、不周正状,所以葱岭别称不周山。
  现今,对《山海经》的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人们突然有了一个新奇的发现。这些传说中的许多竟然是真实发生过的,是人类初民时期的遥想记忆和瑰丽想象。
  例如这个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他并非空穴来风,它记录了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时代的那场伟大的造山运动。那时,是地球的大洪水时期,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为太多的海水所覆盖,浩浩淼淼,无边无沿。我们的东边有一个太平洋,在我们西边,则有一个准噶尔大洋。如今的中亚高原,如今的吉尔吉斯草原、哈萨克草原,以及俄罗斯东部草原,以及西伯利亚,以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乃至今天的陕北高原等等,都为这蓝色的海水所覆盖。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非洲大陆的一个板块,突然脱落,而后,这脱落的板块开始缓慢地向东北方面漂移,直到有一天,这个板块猛烈地冲撞欧亚大陆板块。于是引起强烈的大地震,地震过后则是火山爆发,是地壳变动抬升,而在变动和抬升中海水逐渐地被挤出这个区域。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是希腊语阳光灼热的意思。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亚非大陆的分界,大陆东至哈丰角。
  亚欧大陆则是完整的一块,它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许,是这个板块过于硕大了,所以人们以历史的原因,人种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将它们分称为两个大陆,欧亚大陆的最西端,在葡萄牙的里斯本。里斯本城外三十多里,有个罗卡角,人们在该岛上竖立了高高的方尖碑,上书八个大字:陆止于此,海始于斯。这是葡文,意思是说,广袤的大陆到了这里就停止了,浩瀚的海洋从这里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