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3日
读高鸿长篇传记《一代水圣李仪祉》
读高鸿长篇传记《一代水圣李仪祉》


  在德国丹泽工科大学留学期间,李仪祉查阅了大量与水利科学有关的资料,对德国乃至欧洲许多大中小型水利设施都作了翔实的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915年初,李仪祉学成回国,欣然应诺到张季直在南京创办的河海专门学校任教。李仪祉认为,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当其冲便是培养专门人才。为了引泾工程,测量期间,李仪祉对重要的山谷河道亲持测杆、仪器,攀登悬崖陡坡,七日步行上百里现场指导。为准确掌握黄河流水量第一手资料,李仪祉不顾众人极力阻拦,冒险与同行多人挤坐在狭窄的牛皮筏上,顺着浊浪滚滚的黄河直流而下40里。李仪祉沿途观察黄河水势状况,亲测流速。这种为了治黄事业不顾个人安危、求真务实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坐在船上的地方陪同大员,也极大地震撼了同行的同仁和学生。时年,李仪祉已经52岁。
  从1927年起,李仪祉亲赴京、津、沪、宁等地,奔走呼号,希望能筹到一笔修建水库的经费,但当时一些官僚政客却讥讽他“发狂”,说引泾计划是“画饼充饥”。他毫不气馁,三进北平,两下南京,继续四处奔波,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终于,李仪祉做成了皇皇伟业——修筑关中八惠,治理黄河、淮河等。李仪祉没有食言,完成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宏愿。
  李仪祉出身书香门第,深受伯父李仲特、父亲李桐轩的影响,喜欢读书,喜欢思考。自幼聪颖灵慧,虽多病多灾但意志坚定。京师大学堂开办师范馆及预科,李仪祉与哥哥同去应考,双双被京师大学堂录取,成了一件轰动当地的新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李家第二代、第三代都有人出国留学,家里约法三章:学成必须回国报效祖国;不许娶洋太太;回国后要还债务,培养弟妹。李仪祉许多晚辈的学业都是由他资助完成的。他还经常资助有困难的亲友和乡亲们。并且常义务为村里穷苦人家的孩子教书。他生活朴素,衣食粗淡,忠厚慷慨,志行高洁。朋友、下属、学生若有困难,他多方周济,甚至不惜自己借债也要向别人伸出援手。国难当头,他更是率先垂范,带头捐出自己家里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500大洋,并劝导自己的夫人捐献出她的全部私有家当——玉镯一对和一枚金戒指。不仅如此,李仪祉还专程前去他的哥哥李约祉家,动员嫂子张季珍捐献出了她的全部金银首饰。李仪祉还常常带领队员行走各处,动员各方捐款来解决难民的衣食问题,并动员大家在非常时期认养难民和孤儿。
  李仪祉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心系国家民族,他终身都高举着一面爱国大纛,将民族、国家利益置前,发展建设中国水利事业,前仆后继,开拓创新,最终取得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业。
  李仪祉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道德品行。在农校水利组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李仪祉说:“……现在你们已经毕业了,不久就要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做事了,我有几点忠告给你们:这个社会不缺当官之人,缺的是干大事的人才。一切事情都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希望你们住在西北、毕业于农林专校的学生,应该以开发西北之农田水利为目的,西北的大好平原等待着你们去开垦耕种。”李仪祉这种重农、为农的教育,奠定了学生献身水利、服务农村的思想基础。
  《一代水圣李仪祉》内容丰赡,涉及大量史实、名人典故,它不仅是李仪祉的个人生平事迹汇总,还是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长达五十多年的一段历史时空的展示,其间风云际会,各种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历史人物纷纭登场,读来可获取大量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水利知识。
  李仪祉是科学家,教育家,世界名人,一代水圣。他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和高尚品质,是他身处的时代需要的,也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极其需要的。《一代水圣李仪祉》响应时代号角,紧跟时代步伐,像火炬,再燃人民的爱国激情;像灯塔,为国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堪称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剂。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中国精神,《一代水圣李仪祉》的书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