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3日
打开另一个世界
打开另一个世界


  我和张艳茜是校友、同事和朋友,我们曾同在陕西省作协供职,我早来几年,随后张艳茜也来到了这个被她描述为近乎破败却精英荟萃,葳蕤着雄心和神圣的作协大院里。她在《延河》,我在《小说评论》,两个编辑部,同一职业身份,同一工作性质。
  张艳茜从第一部散文集《远去的时光》到《城墙根下》《从左岸到右岸》《心中有她就属于你》,现在的《走在西安大街上》,已经出版了5部散文集,从这多少有点阅历和感伤的书名,了解和理解作者的人,从中也许能读出伴随着作者编辑年轮的文学的起伏和挣扎的侧影,从中也许不难读出职业的脚印、生命的成长、心灵的惆怅和执着。
  事情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也是一个适宜于文学生长的年代,“文学还处于鼎盛阶段”,就是从这个年代开始,命运锁定了张艳茜的编辑身份。从此,编辑成了她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艳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在和作者的交往中显露了她真诚和坦率的性格,燃烧自己使她的心灵充实,意外收获和失之交臂的喜怒哀乐成了她的情感维系,漫长的阅读生活磨砺了她敏锐的文学鉴赏力和判断力。这是张艳茜之所以在陕西文学界乃至全国文学界人气颇高,被广泛认同的原因。这期间,也许有焦虑,也许有苦涩,肯定有无奈,还交织着人生的烦恼和曲折,但这丝毫都不能消弭张艳茜对工作的投入。文学的外在环境和个人的际遇似乎像一个反推力,在增长着张艳茜对职业的坚守,在催发着她的坚韧和乐观。作家京夫说,张艳茜满怀工作热情,这些年来为了办刊物,她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也在奉献自己的生命。这个评论,起码我们陕西的许多同行、作者,感同身受。
  据我所知,张艳茜大面积写作还是近年来的事,在不长的时段里,张艳茜在全国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散文,似乎有大器晚成厚积薄发之势,收在这些集子里的,就是张艳茜创作的大部分。
  作家陈忠实说,我们选择文学而不是选择其他职业,是因为我们对文学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张艳茜这个神经曾经专注于和作者的对话交流,专注于编校的案头工作,现在,她在个人的写作世界里跳动。张艳茜说,每一个写作者一定是依赖于自己的个人经验的,这些经验,与写作者的生命、生存、生活体验密切相关,这是张艳茜的文学认知,也是她的写作体悟和动因所在。她的写作,不追逐流行的散文时尚和散文思潮,不故弄玄虚,不哗众取宠。她舍弃的是外在的文化符号,忠实的是自己的内心体验。她的散文突显的特质在于真诚,真诚地传达自己的生命感受。
  张艳茜的散文在多个向度上展开,她追述自己的生命历程的文字,在不经意间表现了极强的刻画性格、探究灵魂、描摹时代的能力。我们读她的《想象父亲的样子》等篇什,可以从一个人的性格刻画中,从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中,不仅读一个人的成长,而且可以读出一个时代的压抑的背景。她对日常生活的书写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字里行间散发着一种关怀和感恩的人间温情和善良,坚韧,明朗,乐观的精神向度。张艳茜还有一组散文,是通过对自己和好友生活历程和生命体验的抒写和解析,执着地在探询着这个社会镜像中的女性情感苦痛,而又逾越了性别的界限,抵达人性和人生意义的探询。
  在张艳茜第一部散文集《远去的时光》里还有重要的部分,这就是作者个人视角下对陕西文学氛围和人物的素描或塑像,在我看来,张艳茜对许多作家的把握,不仅显示了相当的见识,而且,这些描述是一种感性氛围中对文学现场的还原。它是个人的资源,也是文学历史的鲜活参照。
  散文,是自我心性的表露,我们读散文,实际上就是在读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读一个人的精神面影。我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留意着张艳茜的写作,许多朋友都感到欣喜的是,张艳茜打开了另一个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会变得愈来愈宽阔和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