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所以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都离不开大脑意识的思维进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人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与实践,不仅离不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深刻的思维表述,更离不开正确、豁达的文艺哲学及文艺理论与客观规律所指导。
时值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期,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内涵丰富,变化多端。教育界、文艺界专家学者如果麻木不仁,拒绝开动脑筋、开足马力去不断发现新问题,那么,落后、陈旧及惰性心理思维就会捆住我们的手脚,挡住前行的步伐。
不可否认,近现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但不同程度地将现当代文学、艺术与古代传统文化割裂。后来接受“十月革命”带来的马列主义思想,但却生硬地套用俄苏与欧美生理、心理学、文艺美学与思维学,没有形成有效的本土化,致使我国至今没能建立起全面、系统、科学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
著名学者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哲学之弱点”一章中论及:中国哲学与美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逊色”。至于心理学与思维学“往往失于简单零碎,缺少整合性与创造性”。在传统思维方式上,中国整体思维比较发达,西方则分析思维比较严密。只有将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紧密结合,才合乎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要求。
文艺思维学作为文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延伸分支学科,自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我国,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即便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朱光潜教授,将自己在德国获取博士学位论文《悲剧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于80年代初翻译、介绍给中国学界,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没有得以深入讨论与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论与文艺诗学有所发展,但在理论话语选择与建构、思维与方法、学科史书写等方面,因为缺乏对生命科学与心理思维文论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文坛一直处于滞后、困惑与迷茫状态,一直没有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话语机制,难以讲好朝野上下的动人故事。
关于“思维学”学问,最早来自美学家李泽厚于1959年发表的《试论形象思维》一文,后来是1978年起因毛泽东与陈毅关于古诗的一封信,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的观点,鼓动中国文艺界讨论艺术思维热情,引起的全国“形象思维大讨论”,由此延伸出人们对“艺术思维”“文艺思维”以及“小说思维”“戏剧思维”的密切关注。不知什么原因,不久潮落汐消日趋式微。
到了20世纪末,于1991年曹文轩的《思维论》,1989年杨春鼎的《文艺思维学》问世,教育心理学、文化思维学有所回暖,重新激起文坛对此关注的余波,然之后20多年,我国学界对“文艺思维”只见偶有相关论文,却不见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出版延续。而多改弦更张为“艺术心理”“文化思维”等,似乎如此更务实与保险。
说起我国学界对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注似乎是很早的事了,举凡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都期待有权威性的文艺理论来指导。可是现实是难免冷漠绝情,大多有着高学历的人并不擅长文艺创作,高校课堂上的文艺理论不管用,我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文艺理论,国外的文艺思想流派纷争,过眼浮云。如今只有通过中西交流文论与社会文化实践与探索,只有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本原理来启迪心理。
时隔二十多年后,文艺心理思维沉寂、孤独的田园中,只有零零星星生长着为数不多、质量不高的小说、诗歌、绘画思维艺术入门技术性读物以及诞生一些远离文学、艺术思维的科技、文化、宗教、民俗思维原理著述。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变异的广大读者与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在新旧世纪之交,国内开展颇具“东方神韵”的形象思维与剧诗理论讨论,可是意外导致“新保守主义”和“新理性主义”二元对立局面,使得多元化“现代性”代替了守正复归的“中华性”,因为超稳定性的传统思维文化,传统、落后的心理方式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阻滞了教育、文化、文学、艺术思维学的现代化发展。
有幸这些年来,学界在热烈讨论“钱学森之问”,疑惑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尖端人才,他1981年在《自然杂志》中发表的《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揭开了谜底,原来是科学、艺术、灵感思维严重脱节而导致。他由此提出建立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思维学”,从而证明教育科学、文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客观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今文艺创作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没高峰”,需要“结合新时代条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科技发展迅猛的新世纪,遇到头脑风暴、智能人、智慧思维的冲击,急需在传统思维理论与实践,并在中西科技新思维学交流之中,寻找新的出路,凤凰涅槃化蛹为蝶,铸造中国文艺思维新形象。
庆幸近年来,教育界、文艺界已醒悟到自然逻辑思维与社会形象思维的结合,新近问世的“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通识教育”专著《文艺思维学研究》,别开生面,独辟蹊径,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呼吁建立“思维学科”汲取力量,深受启迪。除了继续坚持传统的逻辑、抽象思维学之外,还积极倡导人类特有的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训练,决意重启文艺思维学的智慧火炬,以照亮新时代前行的航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深受毛泽东主席“形象思维”,钱学森“思维学”理论影响,陆续撰写集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与美学的《文艺思维学研究》以及陆续完成几部与此相关的理论著述,诸如《中外剧诗比较通论》《电影与戏剧关系研究》《长安文化与民族文学研究》《激情燃烧的人生之旅》《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东方乐舞戏剧史论》《中国古代文化与戏曲文学研究》《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学术专著,努力为方兴未艾的新时代文艺心理思维理论架桥铺路,尚待继续完善中国书写话语体系,将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梦尽快化为现实。
《文艺思维学研究》,此书秉承著名学者钱学森的科学、艺术、灵感思维研究精髓,设计12章26节篇幅,试图建立一门横贯古今中外的文艺心理、思维学理论研究体系。此重要举措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的题写书名,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撰写序言,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常智奇赐写书评的大力支持,得到全国许多高校与广大社会读者欢迎,获得一些殊荣。
朱鸿教授在此书序言写道:“此书认真分析各类学生和文艺青年的知识结构,及其他们对文艺理论与实践的新向往、新求索,满足其需要,点拨其通化,推动其飞跃。”还写道此书“讨论文艺思维学的内涵、外延、功能、意义及其方式,自有其创意表现和前沿表现。”“此书不遗余力地捕捉文艺思维学探索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发现,即使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之类的理念,也能快手而拿。”“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和丰富性兼备的学术成果,凡写作学、文艺学、心理学、思维学、生理学和大脑学科的成果,悉有借鉴,并能化用。”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种文化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其中自然包括方兴未艾的文艺思维。借此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所完成的《文艺思维学研究》一书,力图用科学思维方法和创作思想及写作技能,以优秀文艺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制美好的中国梦,大力促进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