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4日
我的家乡泾阳
我的家乡泾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在我的故乡陕西省泾阳县,因而泾阳也叫原点之城。有人说,如果把中国版图做成一个平面模型,在泾阳穿个眼儿用线吊起来,这模型就自然平衡。这说法有点意思,尽可以供人想象。
  我在泾阳出生,成长,读书,知青上山下乡大潮中我从学校返乡做农民,十几岁年纪,去二百多里路外的煤矿拉煤,在火车站装车卸车扛220斤的盐包子,打土坯,盖房,扬场,犁地,挑土,担粪,干过很多苦活儿。有一阵子泾阳县城修地下排水道,我们大队民工受雇开沟埋管。历史上,泾阳县城几建几毁,明代一次泾河发水冲毁县城后,时任县令采纳高人建议重建了一座金龟形的城郭,金龟镇水,以图永固。这样形状的城郭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毁于清同治年间的战乱。县城街道底下砖头石块很多,开挖起来特别吃力,有时洋镐抡下去,能砸出火星。民工们打地铺住在太壸寺,太壸寺是前秦皇帝苻坚的行宫,隋唐时改为寺院,曾是隋文帝母亲礼佛的皇家寺院,乃关中地区著名佛寺,但后来荒废,我们住进去的时候已经是个破院子。干完一天活,累得要死要活,但很能吃,灶上改善伙食,土豆白菜羊肉汤,每人一老碗,我两根筷子穿了六个杠子馍,稀里呼噜吃它个精光。
  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跳出“农门”。在我就读的中学附近,有一块隆起的土丘,顶上矗立着一座很高的铁塔,我曾经爬上铁塔,眺望南边的塬,东边的铁路。翻过塬去是咸阳,铁路通到西安,那是另一个世界,是我们农村人向往的地方,心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工作那该多好。这个愿望后来终于实现,我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从此我离开泾阳,先是西安,后是北京,在大城市生活了40多年,除了每年回乡省亲,再也没有在泾阳生活过。
  退休后,轻松自在了,回泾阳的机会多了。2017年我回乡写《天下第一渠》,秦代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遗址就在泾阳,这条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经济基础的大渠,有一条支渠就经过我们村口,另一条支渠穿过泾阳县城,它是自泾阳泾河谷口引水而泽润关秦的大地之乳。写作期间,我算是踏踏实实在泾阳住了下来。回故乡,写故乡,说泾阳话,吃泾阳饭,会泾阳人,谈泾阳事,一种既熟悉又亲切的乡土气息包围着我,很多感觉被调动,很多记忆被激活,我沉浸在家乡文化氛围当中,沉潜到家乡历史的情境深处,那是一段亢奋、充实、快乐的时光。我每天5点起床,开始写作,写到10点钟吃早饭,饭后不休息,继续写,写到下午4点,吃下午饭。家乡农民传统上是一天两顿饭,就是这个钟点,傍晚随便垫巴一口,不算正式吃饭,叫“喝汤”,我连“喝汤”也免了,我恢复了农民的习惯。
  在泾阳,我寻访故地,旧时的印象全然无存。早先县城北面有一片大湖,叫泾干湖,我的游泳是在村前的大渠里学会的,狗刨式,一种野路子游法,在泾干湖里跟着人才学会了蛙泳、自由泳。如今县城扩展,大湖已被填平,建成了公园,还竖起宽大的墙体式电子屏幕,早晚大妈们在那里翩翩起舞。泾阳是国家体委命名的田径之乡、武术之乡,上个世纪70年代初,城里建起了体育场,1971年举办泾阳首届全民运动会,那年我19岁,读高中,我向来热爱体育,在学校拿过跳高、1500米、标枪等几个项目的冠军,为了准备这届运动会,我的体育老师张世俊特意加强了对我的训练,让我专攻全能。运动会只设五项全能,我拿了全县第一。近年发展大西安,泾阳13个乡镇,5个乡镇划归西安,连泾阳县城,也划了过去,很多泾阳人如今成了西安人。过去泾阳人去西安,坐火车从咸阳绕一大圈,经过六七个车站,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我返乡当农民的时候,一次生产队派出十几辆架子车从西安往泾阳拉建筑脚手架,我们抄近路,从窑店过渭河渡口,这样能少走30里路,谁知车子陷进渭河沙滩里,汗流浃背艰难挪行,过了渡口已是伸手不见五指,只好在窑店住了一夜。现在新修的高速和几条宽敞大道从泾阳直通西安,车程也就40分钟。泾阳人下班约朋友:走,吃饭去。朋友问:吃啥?答曰:西安凤城路海鲜馆子大闸蟹。从泾阳去西安北高铁站,比西安南郊人还便捷,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离泾阳更近,开车半小时就到。
  泾阳正处在一个历史巨变的节点。这巨变,造福泾阳人,也让泾阳显得多少有些尴尬。泾阳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有县无城的县份,县长一出政府大门,脚下踩的是西安的地面,连路灯广告牌都归西安管,环卫工都穿着“西安环卫”的工装,泾阳要发展,但在城建、交通、教育、民政、工商管理很多方面,却与西安下属的泾河新城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泾河新城是一个开发区,行政执法功能并不健全,西安划过去的5个乡镇,现在还在沿用“陕西省泾阳县伊伊镇人民政府”的公章。泾阳正面临一个重新确定发展思路、重新调整产业布局、重新设计目标愿景、重新整合可支配资源和可支配力量的转型时期。随着未来的发展,有可能泾阳会整体被划归西安,泾阳这个原点之城,作为行政区划概念也许不复存在,但泾阳的很多文化特质还会保留。泾阳电视台采访我,我用八个字概括泾阳人的价值支撑:仁义、忠勇、刚正、礼敬。我相信,作为文化概念的泾阳,永远不会消失。
  前几年,泾阳郑国渠风景区为我设立了工作室,现在一年当中,我有几个月住在泾阳。杜甫有诗: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梦想孕育于斯,起飞于斯,这里也必将是我此生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