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清汤牛肉面,简称兰州牛肉面,是兰州人最喜爱的美食。我上世纪50年代从故乡河南汝州来到兰州后,就与兰州牛肉面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交通报社当编辑时,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到报社大楼附近的牛肉面馆,吃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干起工作劲头十足。可是,自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兰州所有牛肉面馆全部关门停业,我真希望疫情早日排除,我又可以和朋友们快快乐乐地去吃碗牛肉面,不瞒你说,我在睡梦中几次都梦见吃上了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是兰州历史悠久、经济实惠、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后经第三代嫡孙马杰三不断创新,才发展成现在一清(清汤)、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色、香、味、形皆佳的兰州清汤牛肉面(一般人都叫兰州牛肉面)。兰州牛肉面具有汤汁清爽,诸味和谐,牛肉烂软,滋味绵长,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柔韧、滑利爽口、香味扑鼻、诱人食欲等特点。仅面条的种类就有宽二指的“大宽”,宽一指的“二宽”,宽如韭叶的“韭叶”,细如线的“一窝丝”,呈三棱条状的“荞麦棱”等,食客想吃什么可自选,这几年食客可提前告知下面师傅,面下多少由食客自己定。兰州牛肉面解放前只有马保子、一间楼、广场小楼等4至5家经营。因为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增至4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现已超过千家。就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西安、宝鸡、西宁和全国大小城镇也都有兰州牛肉面的一席之地,虽比不上兰州牛肉面正宗,但也很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今年春节前,我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好心好意安排我去广州一游,看看南国风光,游览一下海滨城市,在港珠澳大桥上走一走,这也是我这个老交通人多年的愿望。出发的那天,兰州市风和日丽,兰州中川机场飞行正常,我和家人快乐地乘坐航班,3个多小时便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可是,武汉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们的美梦,这时已是元月25日(大年初一),武汉疫情的消息迅速传到花城广州,花市害怕人多集中,首先关门停业,不少商铺和饭馆也准备关门。看到这情况,我们一家人心里也很紧张。这天起,每次出宾馆,前台就会给每人发一个口罩,要求随即戴上,其实这两天,孩子们都不叫我出门,待在宾馆里。好歹我们已经提前买好了回兰州的火车票,于26日(大年初二)早上启程回兰,当时形势不容乐观,当晚火车路过武昌时,虽只停留几分钟,但没有上下的客人,出了武昌站后,列车员打开车窗,进行通风换气,27日(大年初三)下午我们一家人顺利回到兰州。27日回到兰州后,武汉疫情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陇原大地,金城兰州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发现了从武汉回兰人员的传染病源,形势严峻,当我们进到所住的公路局九号院时,门房保安已奉上级指示,严格进行登记,十分严格。我想,这也是为我们好,我们都应该宅在家里,不给国家添麻烦。可是,我进家里一看,家里除了两个馒头和两包方便面之外,再没有什么食品,因为原来打算我们在外地过春节,没想到突有的变故。次日下午,我下定决心,要去1公里外的广场超市买一次馒头和蔬菜,我向门房保安说明情况并认真登记后,全副武装出门向广场超市走去,一路上,看到皋兰路的几个巷口都设了防疫检查站,菜市场、饭馆和所有商铺都关了门,街上公交车和行人很少,我心里想,我住的皋兰路是兰州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往日的热闹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看来,老百姓都宅在家里不敢乱窜了,大家都很听话,宅在家里也是对国家做贡献。好不容易走到广场超市,又是三道关口,量体温,查身份证,看佩戴口罩没有。进入超市,我先去买馒头,服务员说,只剩下十个馒头了,我说我全要了,正在装袋时,走过来一个中年人,说叫我把馒头让给他几个,我说,可以,但服务员说,老年人来一次不容易,你还是明天再来买吧。我拿上馒头,又去买菜,看到卖菜的专柜里菜大多已被抢光,我只买了几个洋芋和一个包心菜,迅速回到家中,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儿子和儿媳又给我买了些食品,院里的邻居也给我送来了馒头,帮我渡过了难关。此时,我深思,健康第一,粮食更重要,世上还是好人多。
这段时间甘肃和兰州的疫情有所好转,甘肃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案治好了不少病人,形势逐步好转,有的牛肉面馆也已开门营业,但排队很长,我不敢去冒那个险。但我也在想,等疫情排除后,我一定去吃碗牛肉面!
吃碗牛肉面!这是多少人的愿望呀!它不仅仅是一碗面,它是兰州人的情怀,一种对家乡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