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午后,和众友前往葫芦沟观芦花。
车沿着一条混凝土路开进葫芦沟,远远就看见沟内游人如织,一处开阔地带停满了小车。我们下车后,跟着早些来的游人从沟北边一条小路上坡。路边洼地里有一汪小泉,清澈见底,让人顿生怜爱之心。周围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块块绿油油的麦田,沟底树木茂密。长满衰草的南面山坡已变成深褐色,一簇簇芦花妆点在深色背景中,萧瑟里又增添了许多原始、古朴的气息。阳光正从西边山坡上射下来,远处的芦花在逆光里蒙着彩色光晕,如梦似幻。
一位下山的游客主动指路:再往上走几十米,那里有更大一片。大家一听,继续往上爬,前进不到百米果然有一片更大的芦花地。芦苇有一人多高,芦苇丛被踩出了一条路,行在其间还真有“我在芦花深处”之感。不远处,另一拨驴友也在自拍,寂静的山谷顿时热闹起来。
同行的强健老师告诉我,这其实不是芦花,是荻花。这一指点令我吃惊不小,以前只看它是白色就误认为是芦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开篇就以荻花布景,渲染出了离愁别恨的氛围。不止白居易,荻花几乎铺陈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诗人们赋予荻花更多的是悲凉的感情色彩。
山风拂来,万花攒动,形成白色的波浪,聚散起伏。美女与荻花共舞,歌声伴笑语齐飞。眼下的满地荻花却没有丝毫悲凉模样,分明是快乐的引子。人们在闹市里居久了,渴望返璞归真,亲近大自然,在这里让清新的山风吹走疲乏,让泥土的清香洗涤身心……
阳光洒满葫芦沟,山谷、麦田、树杈上的喜鹊窝、挂满红果的老柿子树、掩映在竹篱中的茅舍,在这个冬天的下午都涂满了温暖的色调。我们像一群离家太久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