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在西安博物院对全国文博工作发出重要指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西安博物院院长余红健清楚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视察时,语重心长地对现场负责讲解的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峰钧叮嘱:“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2020年7月7日,笔者在西安博物院进行采访时,余红健院长表示,5年来,为了发挥西安博物院的“大学校”作用,西安博物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为抓手,举办了常态化的全年文旅小剧场演出“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并且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助力扶贫攻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联合国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项目中国区22处遗址在陕西段有7处,其中位于西安市区的小雁塔位列其中。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荐福寺包含有“三唐文化”,即“唐寺”“唐塔”“唐传长安古乐”。“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李铠博士,现为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市长安古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
西安博物院联合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保护传承单位——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成立了文化扶贫工作队。据介绍,5年来,西安博物院联合文化扶贫工作队在周至县竹峪镇丹阳小学开展非遗音乐义务支教,常年指派扶贫支教非遗音乐家为该校1—6年级同学义务上音乐课,解决了该校多年无专职音乐教师,无法开设音乐课的困难。同时,为了抢救和保护丹阳联村鸭沟岭村的百年非遗农村秦剧团,他们帮助当地打造了秦腔非遗保护传承品牌和团队——西安市太峪秦剧团。
西安博物院组织文化学者和美术工作者为竹峪镇丹阳联村的鸭沟岭村村民贺悦欣家的农家果园设计了“猕猴桃商标”,并资助印刷,还积极展开网上和线下推广该户猕猴桃销售。贺家2019年出产了6500余斤猕猴桃,仅西安博物院联合文化扶贫工作队就优质优价购买了2000余斤,并协助贺家在网上推销,使贺家所种猕猴桃早早售空。当年贺家仅此一项就收入5万余元,使贺家四口之家当年脱贫。
西安博物院联合文化扶贫工作队,还长期资助该户村民留守儿童贺欣悦同学上小学至初一。为其捐赠配置了学习电脑并开通网络以及学习资料,还派工作人员义务辅导该生学习阮演奏技术,助力贫困山区的艺术特长生培育。
西安博物院联合文化扶贫工作队在疫情期间,还派出专家专程到周至县为丹阳村民和竹峪镇初级中学的师生举办疫情期间心理康复讲座。
在最近3年里,西安博物院联合文化扶贫工作队曾4次组团,与李铠、马桂英、陈淑玲、石领欣、相隋柱、刘戈兵等多位艺术名家为周至县竹峪镇联村万余名村民进行“文旅惠民演出”。
5年来,西安博物院带头落实和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利用非遗传统文化持续开展文化扶贫、文化支教、文化惠民、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活动,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省、市扶贫办的好评,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周至县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周至县竹峪镇鸭沟岭村的村民们,特地给西安博物院联合文化扶贫工作队送来了一面锦旗,称赞他们是“文化扶贫先锋”。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