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5日
四季如歌
四季如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变化的四季。四季又被智慧的祖先演绎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气候与物候。作为农家子弟,我自小就会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这样我就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至于二十四节气的特征,我还会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们是我早期劳动的必修课。
  我知道春天始于立春,但传统意义的大年初一却是我心里真正春天的开始。新年到,便开始扫屋院,添新衣,做年饭,还有走亲戚,点花灯,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们绽放的笑脸祈盼着新年新景象。而当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过,大人们就真正要为一年的农活开始忙碌了。那时我们跟着只是瞎忙,其实我们是被四季推着往前走。
  春天阳气开始升腾,那会儿的太阳暖暖的才真正像个太阳了。我们迎着阳光,解开一冬天都不曾松动的纽扣。心急的家伙竟丢剥了臃肿的棉衣,人不敢跑也不敢跳,一旦跑起来跳起来恐怕就要飞起来了。
  春天的风再不寒气逼人。春天的风好像也不是风,是大地哈出的气,一丝一缕的,像是给人搔痒痒。大地就这样睡醒了。春天的雨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毛毛雨,轻柔,曼妙,像一首朦胧诗,或一幅写意水墨画。垂柳在路边摇曳,一抹抹淡绿淡黄让眼前如烟如梦。大田在迷离的阳光下,“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傻愣愣地站在风里雨里阳光里,似乎能感觉到自己也在生长。
  春天是自由的。碧蓝的天空飘荡着白云,鸟儿叫着叫着就冲到云霄里去了。那时我们做了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田野里迎风奔跑,风筝一下子就飞起来了。风筝飞过我们头顶,飞过村庄的瓦屋和树梢,直追那一朵朵白云……我们尽情地放飞着春天的心情。
  不几天,花草树木和庄稼,就由浅绿而深绿,然后,满世界就成了丰富多彩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万物化育得美丽动人。在如此的季节,人不能不春风得意,人不能不春心荡漾。
  那时是春三月,白天懒懒散散地变得特别漫长,我有时迷迷瞪瞪地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就悄悄地爬到二爷家的木楼上去。木楼上有叔叔安装的矿石收音机。我随便躺在那里,戴上耳机,就有了遥远的声音开始鼓动着我的耳膜,我尽情地陶醉在奇妙的声音世界里。那会儿我从窗口向外望去,越过后墙是城壕,城壕外面是田野,田野里南北有一条路像带子一般只是看不见两端,更远的天际是一抹浅山。田野里的柿树曲铁似的枝干正抽绿色的叶片。一排柏油电杆架着两根电线,电线上正簇拥着从南方归来的燕子。

  
  一接上清明,我们便通过各种渠道,人人弄得一纸两纸蚕卵,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我们养蚕纯粹是为了玩,但玩得庄重认真,俨然是从事一项伟大事业。白天我们将蚕卵纸装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晚上就放在温腾腾的锅项上。那会儿我们的心却着急得不行,总是不停地展开蚕卵纸察看,却总是觉得没啥动静。正迷瞪中,忽然发现有蚕卵一动,竟有一个毛茸茸的小家伙就爬出来了,接着是许多毛茸茸的小家伙争先恐后地往出爬。
  嫩桑叶我们早就准备停当,用剪刀剪成细丝儿放进笸篮或纸盒子里,再用毛笔将刚出生的蚕宝宝扫进去。没想到这些小家伙刚出生就学会了吃桑叶,沙沙沙的声音虽然细细但有如潮汐。蚕真能吃,催得我们到处寻找桑叶子。为了给蚕准备充足的“粮食”,我那时真有些小聪明,每次都将剩余的桑叶子藏到红薯窖里,那样不仅保鲜,而且保证了蚕有充足的粮食,因此我养的蚕吃得饱,当然也就长得快。
  我们能看见蚕生动的吃相,更能看见它们在蓬勃生长。蚕的生长是每蜕一次皮就增长一岁,蚕一生要蜕四次皮,被称为“五龄虫”。第四次蜕皮后蚕便成了老蚕。老蚕为了多吐丝,就抓紧时间不舍昼夜地要再猛吃一个多星期,直至浑身滚圆透亮为止。
  麦梢黄,蚕上床,蚕上床就是要吐丝结茧啦。蚕吐丝是挽“8”字,一条蚕吐丝要挽六万多个“8”字。据说一条蚕要吐两三千米蚕丝,这令我大为惊叹。蚕吃的是树叶子,吐的却是能织云锦的丝线,世上的事情总让人感觉有些神奇。蚕结茧化蛾,生命就会很快消失,但我始终相信蚕的精神会长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具体、形象、喻义深刻。有一年春节,我们在剧院看秦腔《金沙滩》,当杨继业唱“穿绫罗不知蚕受苦,蚕把丝做成在滚锅里亡”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蚕吐丝是本能,而尽其本能不计其死,这蚕就表现得非常崇高伟大了。我一直认为,人不要老摆着一副臭架子,应该虚心向蚕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