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5日
陕西非遗项目
悬台社火薪火传
悬台社火薪火传
  这一天,李建中像往常一样,天不亮就叫醒儿子李玉梁,一并走向了智果村小学。他惦记着昨天晚上构想的多层梁架造型是否能够顺利组装。智果村小学现在已是“社火会”活动的固定场所之一,这里凝聚了李建中一生的心血,他视“社火会”为生命。这次,他构想的多层梁架造型是在五层梁架的基础上再加高,由于每层都是由人抬肩扛为主要运载方式,每加一层都显得异常艰难,他要考虑整个社火人员的安全和悬台社火的平衡性,李建忠组织了智果村小学的师生前来试验他的新构想,瞧,这已经装到了第六层,看着他带着徒弟们一层一层地搭架子、装学生……越向上一层就越危险、越挑战装演者的技术,真为他捏把汗……
  一起在现场的,还有李建中的弟子张涛、张峰、李春、李超等第四代传人,“社火会”的十余个成员。
  李建中1966年出生在陕西洋县,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现系洋县智果悬台社火第三代传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悬台社火又称高芯子社火,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种社火是以戏剧角色站在高台梁架上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为主要运载方式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社火。它汇集了汉族民间各种社火的精华,为陕西南部的洋县城乡所特有。洋县悬台社火具有五六层梁架,高达12米左右,高悬、惊险、巧妙、奇绝,给人以视觉的极大冲击力。由于出生在社火艺术之乡谢村镇,他从小受父亲李俊芳、祖父李养科的影响,与社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始终铭记老人的教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一定要将这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要创新、要奉献,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为悬台社火的代代相传尽力尽责。
  多年来,农闲时节以及每年春节,李建中与社火会的兄弟们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自筹资金与会友们组装几十台社火,在谢村各村及县城进行游演。为了对洋县社火进行较好的宣传和更有力的传承,李建中不断更新社火架子,积极参加各种展示和演出活动。近年来,他组织装演的社火艺术作品《大破天门阵》《五典坡》《龙凤呈祥》参加过多次市级大型展演,为社火会迎得了集体奖的荣誉。他还清楚记得参加韩城市黄河金三角民间社火大赛时的激动,当听到观众们对他所构架的悬台社火惊叹不已时的自豪。平日里,他还多次和媒体取得联系,对洋县悬台社火进行推广和宣传,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陕西洋县篇中对悬台社火的介绍就占有一定比重。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建中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目前,洋县悬台社火传习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李建中利用传习所的有利条件,曾先后三次对6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亲身体验洋县悬台社火的魅力。看着一双双稚嫩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李建中内心欢喜极了,他看到了洋县悬台社火的希望……
  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李建中始终记得父亲对悬台社火的感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心。1942年父亲便跟随祖父李养科和老艺人杨锦玉学习悬台社火装扮技艺,认真研究多层梁架的造型特点,认真学习悬台社火的组装技术,并积极对传统社火进行改进提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使之更奇险、高悬、刺激、巧妙。他大胆设计装四层,使装身子演员、道具层层联结,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利用民间特制颜料,研制出了不伤害角色皮肤、阳光下不融化的化妆颜料,解决了在游演过程中补妆的难题。
  父亲为了健全悬台社火会这一群众性组织,除了组织训练“百人社火锣鼓队”以外,主持培训了8台悬台社火芯子、30余台(桌)社火和400余人的表演队伍,并进行了日常表演。他还为这个组织无私奉献了11间自己的房舍和500平方米的家用院落,筹资5万多元购置服装道具,其设备设施数量和活动规模较大。组织并成立洋县规模最大的“农民社火会”和“百人社火锣鼓队”。20世纪90年代初,父亲组装的悬台社火在首届“陕南民歌节”的社火表演中获汉中市委、市政府“民俗文化风采展示奖”,在“陕南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洋县悬台社火表演获得川陕与会者的高度评价。1957年,智果寺悬台社火赢得西安汇演第一名,并赴京参加国庆庆典,受到了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现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老父亲李俊芳已离开人世,李建中始终不曾忘记父亲的教诲,他要接起父亲的职责,将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下去。目前,李建中培育了儿子李玉梁等作为第四代传人,使社火的组装、提身子、开脸、悬台社火梁架制作等技艺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