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5日
《红箭红箭》——致敬中国军工人
《红箭红箭》——致敬中国军工人
  在秦岭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抵挡住了金钱的诱惑,抵挡住了情感的诱惑,也抵挡住了社会上种种“杂音”对信念的冲击;他们秉承着甘于奉献、不畏艰险、努力拼搏、保家卫国的军工精神,让中国国防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陕西首部现实主义军工题材话剧《红箭红箭》,5月27日至31日完成连排、内审后,于6月在西安话剧院新城剧场正式上演。同时,在哔哩哔哩和抖音平台开启“云剧场”在线直播,让线上观众足不出户也能走进秦岭深处,感受中国一代代军工人筚路蓝缕、前赴后继的奋斗与牺牲,是他们让中国国防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中华民族从近代的备受欺凌,到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守护和平的重要力量,这群默默奉献着青春、热血与生命的军工人们功不可没!
  《红箭红箭》的前世今生
  《红箭红箭》由著名作家阿莹执笔、青年导演孙超执导,是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为献礼建党100周年,以陕西为舞台展现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讴歌为祖国默默奉献的军工英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主义军工题材话剧。
  这部作品的问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编剧阿莹曾在剧本创作谈中写道:“我从小生活在被军工厂的油烟熏透的大院里,长大后又在军工单位忙碌了二十多年,军工人的感情和故事始终萦绕着我,让我陶醉,让我振奋。”
  但在创作过程中,他深深意识到,戏剧是艺术作品,虽然诞生于真实生活,却不是生活的复刻:“这部军工题材的话剧,不能为了体现军工特色,而陷入军工以外的人看不懂的境地。”为此,他一遍又遍地修改,“大概修改了一二十稿,将过于专业的情节做了删节,将科研过程作了通俗化处理,想尽可能让观众看得轻松,看得明白。”
  2014年第11期《剧本》杂志上,刻画秦岭深处军工人生活的剧本《秦岭八号》终于首次发表。这个名字让许多人误以为是一部农村戏,于是,话剧版本在2015年首次公演时更名为《秦岭深处》。不料,又有一些观众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个扶贫故事。因此,2019年复排时把剧名改成了剧中导弹的代称——《秦岭飞狐》;2020年作品再次登台,舞台效果升级,“秦岭飞狐”又摇身一变,成了如今更加直观、也更加具有象征意义的《红箭红箭》。
  “我的血脉里流淌着军工情结”
  从童年军工大院中的人间烟火,到《秦岭八号》,再到今天的《红箭红箭》,对于编剧阿莹来说,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还愿之作”。
  他从小生长在军工大院,从事过20多年的军工工作,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又专程走访过无数熟悉的、不熟悉的军工领域老朋友、新知己。他在剧中刻画了秦岭深处一组中国军工人群像。其中的故事,并非完全按照某个真实人物的事迹进行复刻,而是将很多很多为着同一个目标奋力拼搏的军工人事迹进行剪裁、提炼、编排,反映出来的一组完整形象,是众多军工人事迹的集成。在这个集成的军工群像里,有着成百上千个军工人的影子。
  “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置生死于度外。他们抵挡住了金钱的诱惑,抵挡住了情感的诱惑,也抵挡住了社会上种种‘杂音’对信念的冲击。他们甘于奉献、不畏艰险、努力拼搏、保家卫国——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中国军工人的精神,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立体的形象站立到舞台上,让人们感到可亲、可敬,也可爱。”
  在若干年前创作《秦岭八号》时,阿莹曾说过:“我的血脉里流淌着军工情结。”今天,提起中国军工人,他仍然感慨万千,胸中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比如航天的徐立平就让我特别感动。他坚守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而且用他那把自制的铲刀来修理发射药的形状,已经成为了一种绝活儿。正是他的努力和奉献,使我们的航天事业有了今天惊人的成就。还有航天六院有一位老军工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不受影响,20多年没有看电视。”
  《红箭红箭》里一些被观众质疑为“不可思议”的事件其实都有着真实的原型。
  拆弹情节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在203所,当时导弹遇到故障,一位姓俞的主任设计师不顾危险亲自上去拆弹。”
  全厂人集资的情节是真实发生过的。“西安东郊的黄河厂,在研制一种雷达的时候,就是靠全厂人集资来研制了这个雷达,这个雷达后来已经成了我们国家空军的一个主力装备。”
  厂长让他儿子上去拆弹的情节也是真实的。“首次实弹试验风险极大。导弹总设计师蒲兆友不容分辨地说:‘都别争了,就让海平上吧!’这个‘海平’正是他唯一的儿子。”
  中国军工人的崇高信念应当被铭记
  作为军工大省,由陕西研发、制造的新式武器一次次在国庆大阅兵的舞台上振奋民心、弘扬国威,然而,陕西军工人的故事却鲜少登上舞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受限于生活和技术上的障碍,文艺家极难靠近这块“硬骨头”。
  “军工领域是比较难以表现的。”阿莹分析道,“一方面它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很难去了解军工厂里边发生的真实的情感故事,另一方面,军工领域技术比较先进,人们也很难把这些代表了一个国家最先进技术的凝聚产品的事件和人物,完整地融入到文艺作品中去。”
  但是,这些奉献与牺牲值得被讲述,值得被铭记。“中国军工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崇高的信念和拼搏精神,是应该让我们人民知道的!这部戏是献给那些为我们国家默默奉献的军工人的!”阿莹斩钉截铁地说。
  最终,《红箭红箭》的故事,采用了线索横纵交错的设计。
  纵向,通过现实和历史的空间来表现。新中国的军工是与红色军工一脉相承的,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我们中国的军事工业就是由那种简陋的辫子雷,逐渐地发展成能够制造现代化的导弹和飞船。
  横向,则设计了生者和逝者交错的双重空间。这样的空间是为了充分抒发人物的感情,让人物在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深刻地揭示他们的内心的情绪,反映他们内心的思想活动,更深刻地渲染人物的情绪,塑造出富于人性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对于这部作品而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不仅有剧本,还有剧场演绎的不断改进与打磨。阿莹告诉记者:“从2015年首次登台至今,经过三四年打磨的《红箭红箭》,应该说在主题的挖掘上、在人物的塑造上、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在艺术呈现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故事更加流畅,演员演得非常投入和认真,让很多人感动得掉了泪,也让我感到欣慰。”
  硝烟铸就的和平鸽
  “原创作品的成长过程总是艰难的。”
  回顾《红箭红箭》的诞生与成长,导演孙超感慨良多:“从《秦岭飞狐》《秦岭深处》到今天的《红箭红箭》,仅剧本,作者就修改过十几稿。四年前经过在西安、北京的演出和研讨,专家、观众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犹记得年近九十的晓钟老师在国话剧场看完演出,当夜凌晨三点发来邮件提出鼓励和殷切的教诲。今天有机会跟诸位艺术家合作重拍此剧,又是全新的设计和制作,我想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将这部作品更好地呈现在舞台上。”
  “坚定地向表现美学迈进,这是总的处理原则。”
  作为一部展现军工科技图景的作品,《红箭红箭》在舞台呈现方面大胆突破。舞台结构是高度提炼过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空间语汇,而不是深山密林里的几间水泥房子。舞美风格采用了结构性的语言,在不同场景的氛围和质感营造上运用多媒体设计和灯光设计结合空间赋予舞台生动、饱满的视觉形象。
  在多媒体声光电的渲染下,《红箭红箭》展现出高度风格化,极具现代感乃至科幻感的舞台效果。布景纱幕上的形象线条严密吻合,如同由其而生,亦由其消亡,完美表现出剧中角色天人两隔的感觉。从幽闭的森林到天堂的亮白,如星际迷航般的拆弹结构到恍若步入古罗马角斗场的断壁颓垣,从满台暗黑的山峦叠嶂到漫天飞舞的花雨,这份极致假定的抽象性,极大拓宽了观众的想象视阈,带给人震撼的视觉感受,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普遍好评。
  对于一部话剧而言,如果说舞台呈现是“血肉”,那么作品的主题就是绝对的“灵魂”。
  这部剧中有许多动人的台词,但孙超心目中最宝贵的是这一句:“这里每进行一次导弹试验,就是向天空放飞的一只只和平鸽;在这里每制造一种武器装备,就是向全人类伸出的橄榄枝。”因为,“它蕴含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终极目的,也是男女主人公思想冲突、观念冲突的根源”。
  男女主人公思想冲突的背后,是他们各自代表着的对于“和平时期要不要发展军备”的两种声音,这声音不仅来自军工人自己,也来自社会大众。我们当然要颂扬英雄和奉献,但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和切入点。
  在军工科研人员选择这份事业后,有没有过像罗安丽这样“制造杀人武器”的思想困扰和挣扎?有没有过物质方面的实际困难?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所表现和颂扬的英雄主义、奉献精神就没有说服力,就会流于口号。
  《红箭红箭》的故事里,有披荆斩棘、舍身成仁的英雄主义,有柔情婉转、生死陪伴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凡岗位上许多无名英雄的感人瞬间。在角色身上,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军工人、军工精神的感情和敬意。但在本质上,孙超认为:这部作品探讨的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宏大主题。
  “我们的作品、我们的国防科技事业每前进一步,人民离战争就越远一步,默默奉献的军工英雄们值得我们用作品致以崇高的敬意。作者创作这部戏、我们排演这部戏的初衷和意义也在于此。”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