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陶瓷,始于汉唐,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其品种丰富,艺术价值高,被专家学者誉为“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黄河之精,华夏之灵”“中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
澄城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多年来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共十多处,从发掘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中,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烧造技艺,尧头陶瓷的烧造也就将这一技艺继承发展至今。尧头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尧头村。据《澄城县地名志》考证:尧头镇古称“窑头”,因瓷窑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字,尧头的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尧头陶瓷以造型粗犷古拙浑朴、纹饰简练凝重天真,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细密见长,具有粗中寓巧、朴而不俗的特点。无论是造型、纹饰都继承了我国原始彩陶、汉魏陶塑、唐代三彩的艺术传统,与官窑瓷器之纤巧高雅、洁润、甜媚旨趣迥异,如小孩坐的“懒婆娘”,富有原始彩陶的韵味。以各种形态的老鼠、狮子造型作纽手的老鼠罐、狮子罐、大罐小罐一套十多个,依次排列,黑光明亮,如同群兽表演,妙趣横生,为农家窑洞平添了几分生机。
尧头陶瓷品种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晚清、民国时期,窑场曾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与南方青花瓷笔法纤细,装饰图案程式化大不相同,尧头青花瓷在吸收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的基础上,用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人物、动物纹样则多选择童子、马、狮、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等图案。工匠们用稚拙的笔法绘制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由随意之中不失图案平衡对称的法则,运笔挥洒写意,勾画粗犷厚重,充分展现出北方民族的淳朴之美。随着现代社会对艺术品喜爱的“返璞归真”,这些手绘的“土青花瓷”逐渐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日渐成为一个专门的收藏类别。
中国的书法、民谣是尧头陶瓷的重要装饰内容之一,常用“福”“寿”“花”“香”等字书写在产品上,字形多为风格豪放、游龙走凤的行书、草书,潇洒自如、气韵横生,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在眼前之感。
铁锈花、青花瓷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它们均以线勾勒为主,所绘纹饰淋漓畅达,充分发挥了毛笔的性能,以奔放的气势融进中国水墨画的精致潇洒,笔墨疏简而自由洒脱。
尧头粗瓷以黑釉白花的剔划器和刻花器最具特色,制瓷匠师用刻花、剔划工艺,以线刻剔花为主,线条流畅刚劲,图案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莲花、石榴、寿桃、团鹤、八卦、暗八仙等组成,刀法流畅,情饱意满,洗练活泼,自由多姿,千变万化,生机勃勃,给人有百花齐放、翩翩起舞的感觉,在刻画技艺方面,笔触灵活,线条挺拔,并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文风尚的雄健朴素与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