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08日
洞见
“书店盲盒”易卖惊喜难卖阅读
“书店盲盒”易卖惊喜难卖阅读
   近来,实体书店卖书,瞄上了盲盒的玩法。“世界读书日”之际,珠海的无界书店推出“无界盲选”,读者根据关键词“童书”“文学”“社科”“随机”来选择。每个盲盒定价从59元到99元不等,装着不少于两本推选书籍。这一天,包头市新华书店也推出了“新华盲盒”活动,主打近期新华书店的畅销书。(5月6日《中国青年报》)
   从“图书外卖”到“书店盲盒”,实体书店为了生存,纷纷推出了新的玩法。通过搭线“盲盒经济”,将原本单调乏味的选书过程,升级为抽奖式的购书体验,无疑是一种促进图书销售的好措施。事实上,不乏媒体和读者看好它的营销模式。然而,“书店盲盒”虽能促进销售,可难以促进阅读,其后续发展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用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看,火热的“盲盒文化”是大众文化痴迷行为的产物,受羊群效应的驱使,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相比市面上颇受欢迎的各个系列盲盒玩具,现今的“书店盲盒”,缺乏系列化的可供收集的图书,变现的渠道较为狭窄,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收藏心态。加之,没有集中交流的圈子,社交属性不足,形成群聚效应的空间不大。说到底,“书店盲盒”仅仅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当消费者拆开书籍之后,购书体验也就消失了。“书店盲盒”持续走红的概率不高。
   根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图书阅读报告》显示,国民阅读重“实用”轻“休闲”。换而言之,大众选书购书的“风格化”明显,目的性较强。“书店盲盒”能给读者带来随机化的购书体验,可买到的书若不感兴趣,阅读价值也就消失了,消费者通过盲盒购书之后难免束之高阁。   普通的书籍毕竟不是玩具,既不能保值,又不能长期在手中把玩,折旧率高。书是用来读的,把阅读体验当成“薛定谔的猫”,当读者拆开封皮的一刻,读书的欲望也会因为失望而有所折损。“书店盲盒”若不能确保图书于消费者的阅读价值,脱离了“阅读促进销售”的思维,可能会阻碍“书店盲盒”及“大众阅读”的深入发展,最后往往是昙花一现。
   图书销售用盲盒的玩法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如何拓展读者的阅读体验。实体书店一方面需要精准地挖掘读者的阅读需求,将“全随机化购书”转变为“半随机化”购书,充分提高“定制”盲盒的阅读率。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挖掘图书的收藏价值,通过作者签名、定制封皮、专属签章、限量销售等方式,激发读者的收集欲望。
   “书店盲盒”是提高图书销售的一类新模式,但若想确保其能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更丰富和创新的方法刺激提高读者的消费体验。
   作者:严奇 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