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份,我从所属单位蓝田县玉山中学来到西安市田家炳中学交流学习,为期一年。这大半年来,我受到这所学校中打过交道的师生的熏陶,然后去阅读去思考,在专业成长上有了鲜明的变化——学着用爱心去教育学生。因此,署名交流所在的学校,略表感恩之情。
屈指一算,我教书已经六年有余,虽然不够优秀和突出,勉强也是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但是不得不说,我以前只是把该讲的知识讲全,像老太婆吃柿子一股一股清,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不漏地进行完了,缺少反思和改进。当然也有一些自创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土方法,毕竟用心不多。说实在话,我自创的土方法里也有一些关心学生的策略,可说到底,也不过是浅显而又零碎的小伎俩。尤其是,为了让他们把知识点记住和掌握,我常常对他们疾言厉色,甚至拳脚相加。我关心的是怎样把成绩提上来,怎样给自己挣一些荣誉和面子。当时,我也想过要改变这种状态,就是觉得没有时间,懒得去做。于是,就这样“野蛮生长”着。六年一晃而过,如今回想,浪费了太多的教育契机,追悔莫及。
这大半年来,我听过不少课,向许多老师讨教过教学中的疑难困惑,也和自己暂代的两个班学生作了深入交流。除了教学技能的提升,最让我心中怦然一动的是,人家学校的大多数老师对学生都充满了爱心。我说这话,绝非是客气谬赞的套话,而是源自内心的感动。比如,给我启迪最大的姚玉民老师,讲课时慢条斯理而又和颜悦色,生怕他们没理解透,常常不说你们听懂了没有,而是问我讲清楚了没有。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折射出老师对于学生的平等观念和尊重意识。这个细节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以前怎么对待学生的?以后该怎么做?
跟学生学习一样,唯有渴望成长的内在驱动才是深入探究的真正起始。我想,跟着老师听课固然可以提升,但是毕竟像是拼图一样,得要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如果能把凝结前人的系统经验一股脑地加以研习,恐怕会效用更大。于是,我买来了全国名师李镇西先生的作品——《做最好的老师》。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着比阅读经典小说更为强烈的共鸣,时常放下书站起来转圈圈,以缓解书中教育思想对我的巨大冲击。李老师说,对学生要有童心和爱心,对学生要体谅和宽容,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卓越人格,教导学生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他慷慨地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毫不遮掩地暴露了一些惨痛教训。没等这本看完,我就又买来了他的专著《爱心和教育》和十二卷本的李镇西教育作品集。他的这些书中流淌着对学生汹涌澎湃的爱意,既有具体生动的鲜活事例,又有条理明晰的总结升华,仿佛火炬一样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光亮,廓清了我的从教之路上的重重迷雾。
我用李老师的阅读讲法——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和读出问题,感觉似乎挣脱了“五个环节”的套路束缚,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呼吸到了清新空气。我试着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在语文课上取消了对后进生的罚站等一系列措施,改为因人而异地延长时间的宽容以待。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也竭力去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然后适度夸奖,予以鼓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说心里话,我觉得我依然是教育之路上的一个小学徒,需要弥补的缺漏实在太多,还好反思及时,还不算太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学着如何用像流水一样清澈明净的爱心去滋润学生,其实也正是学着如何去做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