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6日
话剧《长安第二碗》致敬西安
话剧《长安第二碗》致敬西安
  话剧《长安第二碗》首演现场  刘青/摄
  8月23日,话剧《长安第二碗》在西安易俗大剧院首演。该剧是由西安话剧院携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历时3年策划打磨出的现实题材精品剧目,是继《麻醉师》《柳青》之后又一精品力作,与《柳青》并称为“西安话剧院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二重奏”。
  一部剧“穿越”西安四十年
  《长安第二碗》主要围绕开葫芦头泡馍的“秦存根”一家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间的生活变迁,通过演绎小人物在时代发展中的命运沉浮,展现出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和社会变革,映射了西安在改革开放洗礼下蝶变焕新的发展历程。
  西安话剧院院长、《长安第二碗》制作人任雪迎表示,尽管《长安第二碗》集结了“最强阵容”,但自己内心实际上仍然十分紧张。“这部剧里有我们每一个西安人的真实生活,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每一天正在发生的故事。在家门口演咱西安人的故事,你演得好不好,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剧中以每十年为一个节点,1978年到2018年秦存根夫妇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饱饭,决定重新开张葫芦头泡馍馆,并取名“长安第二碗”。从开分店到标准化经营,虽然餐馆经历了一场虚假的“食品安全”风波,但食客们四十年来始终追随着老秦。
  全剧融入了报话大楼、老碗、城墙、秦腔、方言等西安元素,其中一段融入秦腔元素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震撼全场。另外,伴随着剧情发展出现的喇叭裤、大哥大、录音机等也是让观众一秒回到那个年代。
  透过小切口看社会大影像
  说到编剧陈彦,他的长篇小说《主角》在前不久刚刚摘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西安生活了三十年的陈彦,对这座城的感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在创作《装台》时便萌生了为西安写部舞台剧的想法。
  陈彦在8月24日晚,才第一次在剧场完整地看完这部剧。他说:“这部戏我融入了很多个人情感,我在西安生活、成长,我熟悉这里人们的生活,虽然我现在工作调动不在西安,但我很感恩这座城市,而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的写作都会以陕西这块热土上的生活为主,我会始终坚守自己最熟悉的小人物。”
  陈彦说,话剧《长安第二碗》创作了两年多时间,期间修改了无数次。在创作后期,自己的女儿陈梦梵也加入进来,“因为剧中写到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她对年轻人比我要熟悉一些,加上她也是科班出身,所以我就让她也对这部戏进行创作和修改。这个戏现在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听取各方面的声音,不断打磨,反复修改,俗话不是说‘十年出一戏’嘛。”
  对于大家关心的剧中秦家人为何开葫芦头店,陈彦解释道:“陕西最有名的美食是羊肉泡馍,是天下第一碗,已经名气很大了,葫芦头就排名第二,我就想寻找一个小切口入手,让观众看清社会的大影像,它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本剧导演查明哲9年前因执导话剧《西京故事》,与西安结缘。再度合作,在《长安第二碗》中,查明哲将西安元素运用得驾轻就熟。谈到全剧中画龙点睛的秦腔唱段,查明哲说,“秦腔是西安人血脉里的东西,这是乡音、乡情、乡愁。”他坦言,这是自己执导演员最多的戏,人物多达53个,“我希望这么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通过子女的人生道路、追求道路的不同,来表现社会发展的变化,虽然是群像戏,但希望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给观众留下印象,否则就是我们的失败。”
  据悉,《长安第二碗》已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并成为陕西省2019年重点现实题材创作剧目之一。该剧自8月23日起至8月29日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进行为期7天的首轮演出,并将于9月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