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8月23日国务院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9项举措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扩大、十分活跃,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上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消费模式,新的产品业态。
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3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0%;预计国内旅游30.8亿人次,收入2.78万亿元;入境旅游726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9亿美元。消费对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提出了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
一是推出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
二是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推动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改造提升演出场所和博物馆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
三是提升入境旅游环境。鼓励各地开发一批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目的地、旅游演艺及特色商品,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提升消费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
四是推进消费试点示范。确定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并动态考核,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
五是着力丰富产品供给。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推动星级旅游民宿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
六是推动景区提质扩容。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优化游览路线和方式;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
七是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节假日及高峰期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八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邮轮游艇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游等业态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九是加强市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管理,强化对文化娱乐和旅游设施的质量安全监管。
优化消费环境:支付环境场所设施入境旅游环境
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补足短板,采取的优化措施主要在三个方面:
在支付环境方面。一方面重点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同时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另一方面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这些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到2022年,要推动实现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除现金支付外,都能支持银行卡或者移动支付。
在场所设施方面,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打造具有文旅特色的高品质步行街;合理配套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等。
在入境旅游环境方面,鼓励各地开发一批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目的地、旅游演艺及特色商品。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的多语种服务水平。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的解决方案,提高境外游客消费便利性。
千亿元贷款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部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工作:一是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二是加强对乡村旅游的产品建设。今年专门推出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了标杆。三是加强对乡村旅游的金融支持。在未来5年内中国农业银行将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供100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额度贷款,专门用于支持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度假观光、文化创意等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四是搭建乡村旅游宣传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构建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通过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典型发展模式,比如乡村民宿带动型、民俗文化依托型、生态资源依托型、景区带动发展型等等。特别加强对各大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要多渠道、多平台向社会公众推介乡村旅游产品信息,引导大众旅游消费,充分展现在乡村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振兴成果。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