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民间称“中元节”,俗称“鬼节”。老家坝上有个古老的传说,就是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每逢这个时候,身处异乡的我,都会对刚刚出锅时,那白白胖胖,圆润可爱的小面人想念不已。
说起捏面人,源于元朝时期,那时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一带的游牧民族,汉人称其“鞑子”,经常来犯,掠夺财物、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人们苦不堪言。当时,有一位智者趁着七月十五大家都在祭祖的时候,想召集乡亲们给“鞑子”一个致命的打击。于是,就顺手捏了几个面人,在祭祖时送给乡邻们。乡邻接过面人后不知怎么回事,到家后悄悄打开,发现面人的肚子里藏着一张字条。尔后悄悄地奔走相告,传递信息,集结兵马。有了缜密的组织方案,终于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一举除掉了进犯的“鞑子”。此后人们才过上了安定和谐的生活。
记得小时候,只要是秋高气爽的七月,关南货郎担总会出现在街头,他手摇着拨浪鼓,还一声声地吆喝着“粉粉绿绿,针头线脑,绣花针……”声音一阵高过一阵,不绝于耳。货郎担最初是挑着两个担子,后来发展到手推独轮车,独轮车俨然一个可移动的小百货店铺,里面的货物林林总总,糖果、饰物、日用品、玩具等应有尽有,其实最多的,还是孩子们一看见就走不动的小零食。货郎担除了卖东西,还以物换物。
货郎担手里有一种染料,是二分钢镚儿换一耳勺。这可是捏面人的重要材料,染料呈细碎颗粒状,颜色发黑。弄一丁点放在酒樽里,滴上几滴酒或水,立刻就变成了粉色,那是一种娇艳之至的粉末,就像刚刚吐蕊的睡莲,鲜艳诱人。总之,货郎担的出现,就是在提醒着人们又该捏面人了。
快十五的前几天,家家忙着给孩子捏面人,笨拙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失望,还要请人去家里帮忙。那时家家生活不富裕,但不管再困难,都在头年磨面时,把头层面藏起来,所以家家捏面人的面不用发愁。
揉面是一项技术活,即使面软硬正好,如果揉不好,蒸出来的面人身上会有裂纹,脸上会有皱纹。捏面人时,奶奶喜欢男孩,总要模仿年画戏曲中的相公的神态给我弟弟捏个相公。面人头部是一个圆形馒头大小的面团做成的,再弄个小剂子,淋上点油、掺上点锅底黑,反复揉搓,做好了发亮的黑面团,做成漂亮刘海与发型,再搓上柳叶眉、小巧玲珑的鼻子,附着上面,在眼睛部位垫着个小面球,放上圆圆的小黑豆,微微一按,一双笑眼便形成,把红芸豆垫上面垫,镶嵌进去做成樱桃小嘴。再用搓好的面绳,卷成两只耳朵,点缀在头的两侧,一个栩栩如生的面部造型就出来了。
接着用一块大小适当的面团,揉一个椭圆造型的上身,与头部相衔接,用一条细面绳,系在颈部,一来美观,二来可以遮挡头与身衔接处的缺陷。再搓一条匀匀的如小葱颈部粗细的圆条,放在椭圆面团的两侧便是两条白白的胳膊。用小梳子在胳膊末端,轻轻压五个梳齿印便是两只手,把两条成形的胳膊环抱在怀中,怀中抱着一个吉祥的小动物。还有就是搓一根如麦秆粗细的面条,合适的长度,两头顺时针盘圈,直到重合后,用刀剪分别裁出一朵类似菊花的面花,然后放在面人的肚脐上,再做一些小面花,点缀在面人的身上、胳膊上,如此一来面人就大功告成了。
蒸面人是一道关键程序,把摆放好面人的笼屉坐在已烧开水的大锅上,严严实实盖好锅盖,麦秆柴中火烧,大约十一二分钟后,掀锅盖的那一刻大家都绷紧了神经,生怕丢了手艺被乡亲们笑话。还好,等妈妈用力揭开锅盖时,终于松了口气,看着一个个光洁如玉、圆润可爱的小面人,妈妈的脸上漾出了笑容。
然后,我在妈妈指导下,用火柴梗在放粉粉绿绿的酒樽里蘸一下,在面人身上点缀着,给面人画眉心,点小嘴、太阳穴以及身体各个部位,准确利落地点着粉绿小圆点。不大一会,就把面人扮靓了,粉嘟嘟、胖乎乎的,就像一个个从童话故事中走出来的仙童玉女,我们也自然爱不释手。再跑着去邻居三大娘家看她捏的爬娃娃、扭臀娃娃,造型可爱,更是让人羡慕。
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年涌入城市,农村走不出去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成了一种乡愁。曾经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村庄,随着时代的变迁,再也看不到往日热闹的场景了,那大街上蹦蹦跳跳的小孩,那围案捏面人时,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那憨态可掬的货郎担,都在岁月中渐行渐远,连同洁白如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面人也鲜有存在,留给我们的都是永恒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