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胡洁
在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的阅读教学篇目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那些流传千古、历久弥新的古诗文名篇,那些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血脉的近现代佳作,无不蕴蓄着强大的思想能量,发散着人格美的闪亮光彩。如何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以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启迪心智、立德树人呢?此处,且以《昆明的雨》为例,就笔者在区域教研活动中的所思所感,探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传统人格美的品鉴与陶养的问题。
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属于“小清新”。教师在执教时,大多将注意力投放在:昆明雨季之美,青春岁月之美,汪氏文字之美……请不要止步于此,汪曾祺先生所具有的传统文人特有的人格之美,是很值得“较真”一下的。如何把握、运用?此处提三点建议:
第一,结合背景,还原历史,发现真相。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不是世外桃源,学子们并非生活在云端。电影《无问西东》曾引发热议。影片所穿插的西南联大部分情节,在汪老有关昆明的散文作品中亦能寻得零星痕迹。当时的昆明,既迎来了思想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也面临物资短缺、通货膨胀、战事威胁等生存危机,它们同样困扰着联大师生。汪老在昆明的七年,生活拮据,捉襟见肘,——那五平方米大的陋室,只有一张白天当案晚上作床的三屉桌,一个方凳,一床破棉絮,几本旧书,“看起来能卖的都在夜市上卖了。肯定时不时饿几餐饭”(汪老好友杨毓珉语)。我们阅读先生的文章,生活的苦难被有趣的灵魂过滤,呈现给读者的,是光明与温暖,诗意与达观。
笑谈红尘往事,是气度,更是傲骨。它从何而来?汪老对此已作诠释:“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跑警报》)。
第二,立足语言,解码情绪,解读人格。美食,从舌尖到灵魂,是汪曾祺演绎生活之美的传神一笔。精良的食材,精妙的制作方法……皆可以精简传神的文字诱你垂涎。我们将《昆明的雨》里种类繁多的菌子细细咀嚼,不仅大快朵颐,还咂摸出几分“现实”的味道。
跟随先生,走进昆明的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物以稀为贵,反之则价廉,价廉则亲民。特别提到的牛肝菌,也是“最多”“最便宜”的。它的热销,既见其美味,又见大众普遍的消费水平。菌子是“家家饭馆”的寻常菜品,到了西南联大的食堂,却成了“连西南联大的食堂都可以有一碗”,“连”“都可以”再加表示数量之少的“有一碗”——轻描淡写,道出联大师生的伙食标准之低。语气全无抱怨自苦,反倒为牛肝菌的便宜普惠而欣喜赞叹。
汪老爱好美食,精于厨艺,尤喜寻常食材与家常菜肴,他的创作观念、处世态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将日常琐事描述得逸趣横生,将平凡的生活烹饪得有滋有味,任凭战火纷飞,人世沉浮,总是能提炼出光明美好,这是怎样的格调与情怀!
第三,多维拓展,探访同道,提取共性。《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所做的阅读指导,除了带学生潜进去,还要教孩子们拓开来:提供不同维度的阅读篇目,有助于深化理解,启发思考。例如横向引入汪老同类作品,《跑警报》《炸弹与冰糖莲子》,还可附带一些精彩的评论性文章(如《汪曾祺骗了你!鸡汤宗师的暗黑人生》);亦可选点“钻探”,造访先贤:遥想苏子当年,贬谪之间仍不磨损“吃货”本色,东坡肉、东坡鱼,无不取材便宜,得其精妙;在儋州则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来展示其乐观和坚韧,“此心安处是吾乡”更道出随遇而安的旷达高远。在放眼古今的驰骋纵横之中,感知汪老所发散的人格之美绝非一时、一世、一人的创变,而是朝代更迭,人事变迁中传承不息的民族血脉。
什么是真正的优雅?它是春风得意时的不忘初心,更是惊涛骇浪里的处乱不惊,无论身在何处,不会因外界种种消磨了意志、折损了尊严,这种“随遇而安”,正是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下审美人格的现实体现。
对理想人格境界的崇敬仰慕与不懈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字的力量与强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密不可分,与学生携手走入这些不朽名篇,和伟大的灵魂对话,从民族精神中获取前进的力量,育人的同时亦摆渡着自己——这是光荣的使命,更是幸福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