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5日
孔明专栏·一孔之见(50)
混日子
混日子
  拜互联网所赐,一位失联20多年的老同学忽然现身了,说他在海边一所大学混日子。就这一句话,刺激得我浮想联翩。
  芸芸众生,都逃不过两个字:日子!多半的人知道,日子是过的,不是混的。若是说人混日子,那话是很重的,等于贬损这个人没出息、没能耐、没本事。但自己说自己混日子,就另当别论了,起码话里有话的,常常一言难尽,也颇难猜测。
  就说我这位老同学吧,上大学时,他读俄语,我读历史,有往来是因为我们是乡党。在他乡土地上,是乡党就三分亲,常走动,就更亲了。因为这个缘故,说话多不讲究,轻了重了也不在乎。毕业后我们回到了同一个城市,起先还有往来,渐渐地懒得走动,渐渐地也就疏远、不通声息了。几日前他突然出现在我的公众号里,网名是“虎头蛇尾”。他说他是故人,让我猜他是谁,我自然猜不出。他告诉我了真名实姓,名字里有个“虎”字。他明知故问:“可记得我?”真是开玩笑!既然是故人,怎么可能忘了呢?除非我失忆!
  我记着他早年的样子,农民的儿子,不得不朴实的服装,过的也是朴实的日子。他是白鹿原上人,我去过他家,家不富裕。他喜欢开玩笑,言语大不咧咧的,好像没个正经,实际上还算正经人吧。对他的人生轨迹,除了大学生活,我一无所知,唯一记得他说过,母亲本来消瘦,给母亲装了假牙,母亲就胖了。
  20多年没有联系了,问他近况,他的回答就那句话:“在海边一所大学里混日子。”就这一句话,还是传递了些信息。首先,他在一所大学里。他的专业是俄语,即使改变了专业,也应该是教师。现在的大学教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蛮受人高看的。君不见,如今博士毕业,要想在大学谋职,并非轻而易举。毕业三十多年了,熬,也该熬到了教授吧?就算不教书了,身在高等学府,混个一官半职也没有悬念。其次,他早已离开西安了。他去了哪里?海边吧,有方位感,方位却难判断。中国东部有18000公里海岸线,毗邻海岸的,有多少所大学呢?由此我想起了一首唐诗,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此说来,他不经意的一句话里,竟有禅了!
  他说他“混日子”。是真的吗?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那就半信半疑吧。“混日子”是个口头禅,从不同的人嘴里出来,味儿是不同的,可以理解为谦虚、谦逊,也可以理解为言不由衷,还可以理解为闪烁其词,模棱两可,对自己不很满意吧。其中一个“混”字,颇耐人咀嚼。谁愿意“混”呢?上世纪80年代生人,生逢其时,“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升腾”,多半人都有这个怀抱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不留神已步入中年了。当年入校时,我们曾经唱过同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们是用心灵唱响了那首歌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三十多年过去了,有多少人“相会”了呢?想起这首歌,我会流泪的。他,也一定会流泪的。
  他吧,是否“混日子”,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看重的是他现身了,在海边的一所高校里供职,或者说栖身。以中国的用人体制,他应该没有后顾之忧。我宁愿相信他所谓的“混日子”,也就说说而已,没必要较真。当然,也不能排除他说的是真话,道的是真情,是真混日子。混就混吧,能混就好。人呀,有时候,在有的地方,挪不动,转不开,不混日子,又能怎样呢?或许对一些人来说,“混日子”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嘛,不得不;二嘛,顺大流;三嘛,焉知不是一种人生哲学?有些人混日子,却成了混世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