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古时候出过道家名人,世事跌宕起伏,遗址自然是荡然无存了,典籍、民间,倒是留下不少逸闻趣事,供人饭后茶余摆谈。
盛世兴文,查古访今,首当其选。坊间内幕消息,政府准备适当修建一些仿古建筑,以点带面,振兴当地旅游文化。说话间就组了筹建班子,弄出一系列文字,一帮人反复琢磨,勘察地形,打算在对面的山顶修建一座面向小城的仿古阁楼,阁后一条穿过松树林的小道,至山后几百米外的小山包平台上,再修建一院仿古道观,重振当地的道风。
秀丽幽静的小山有薄名,山头树木丛生,结成密林,形似笔架,山右侧又有扈从似的台地,取名“印台”,正对着旧时的县衙门,自然也就构成县衙的屏风,寓意不言而喻,象征了官运亨通,文人辈出。山下是绕城而过的悠悠汉江水,旧时河道低洼,山也就显得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库区蓄水后,高峡出平湖,再也找不到那种抬头仰望的感觉了。
闲时曾在那一带爬过山,后山的平台上原是旧民居改造的村级小学。那时还从后侧进出,另外三面是连成一体,有些年头的灰褐色松树林,疏密不一,为了争得头顶的阳光和雨水,树干或挺拔,直入青云,或倾斜、盘曲,如虬龙飞舞,颇有古意。道观和村小倒了个进出方向,建设前或许也考虑过自然景观的因素,设计者想要保留一分烂漫天真的韵致,因此修建中并没有对四周的树木做过多的砍伐,观门外仅仅开辟出一条斜穿松林的石阶,方便游人进出。
林间铺满厚厚的松针,踩在上面,松软中有弹力,石缝间野生兰草杂生,开着小花,香气迷人。雨后初晴,远远望去,松林里漫出缕缕雾气,笼罩在道观之上,和四周山坳里的白雾形成错落有致的云蒸霞蔚,烟波荡漾,犹如人间仙境,真是道家修炼养生的洞天福地!
观内广场上幸存的那几棵大松树,原本和周围的树林连成一片。村小时,或许是树形有特点,又或是所立的位置靠近后侧,偏僻不碍事,圈在围墙里,渐渐孤立,脱离了群体,但依然脱不掉桀骜之气,野趣十足。建筑整体倒了方向后,走进观门,抬头第一眼就能看见它们,处于石梯的顶端左侧,高坎上的广场边缘,亮眼醒目,挺拔肃穆之势,让人忍不住生出一种膜拜和敬仰!
偶有登山,气喘吁吁爬到阁前,看看对面的小城,远处的船影,波光粼粼,心也就跟着走向目力所不及的边际。一番歇息,感怀后,身子有些倦怠,懒得继续前行,反身沿着原路也就回去了,去道观的反而时候不多。
前几天陪朋友去游玩,观内游人稀少,新建了钟楼、鼓楼,渐成规模,相比早先,气派多了,工人仍在忙着赶造新建筑,其他的倒是和以前没啥两样。朋友忙着拍照,我四处闲逛,看看远处的山峰,落下又飞起的麻雀,不知不觉地又走回广场前,瞅着伸过围墙的茂密松树,墙内的几丛翠竹,愈静愈动,好不舒适。收回视线,总觉得所站的地方有点别扭,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不经意间发现铺地的石板颜色有异,来回打量,仔细一琢磨,算是看出了不同。
以前的那几棵松树不见了踪影,取代它的是不知从哪移植过来的桂花树,从树干、树冠大致判断,树龄不短,应该也是看惯了日月变化,世间冷暖,虽说换了新环境,依旧气定神闲地发着新芽,看着眼前,让人惋惜无端夭折的那几棵大松树。有过几次站在树下,看着树杈间蓝天景色的日子,说不上当时在看什么,想什么。舒服,惬意,就觉得那几棵树长得地方太好了。不合作、不妥协、不将就,随随便便立在那,自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不想打听具体的原因,说辞一定会多得让人哑口无言。不妨臆测一下松树消失的原因,或许是犯了风水忌讳,或许是那种野不合整体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等等吧!
有了挑剔心思,自然也就看出一路的不满意,景观的人为痕迹越来越多,似乎是有想法,没手段,无法合理地利用周围自然环境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产生呼应效果,营造一个充分融入自然,又能传承人文、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理念,达到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休闲乐园!虽说是有点吹毛求疵,但不能不说是个完全可以避免的小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