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0日
仰望昆仑
仰望昆仑
  昆仑文化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它既是神话、地理、历史的三位一体,又是华夏文化的最初源头,历经五六千年而不衰,阅尽沧桑变化而愈加璀璨。它以其博大浑厚、气象宏伟而独具魅力。而其厚德载物的特性几乎涉及从古至今的所有最重要的哲学命题。正是由于此种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才使得每一个试图走近它的研究者感到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诱惑。
  在我看来,要解读好昆仑文化的丰富内涵,就必须从解读先秦古籍《山海经》入手,因为《山海经》一书明确记载了许多史前神话与诸多掌故,并对大昆仑的地理范围做出了相当详尽的叙述。正是在对今古地理范围的相互印证中,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为什么昆仑文化包括昆仑神话一定会产生在这一高峻、雄浑而又地域广大的土地之上?为什么远古时代的高山崇拜思想以及尊天祭地思想能够一代一代地在华夏大地上传承数千年之久?为什么炎黄二帝以及西王母和大禹的故事都离不开昆仑山的传说?为什么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的“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与华夏地理西高东低的情形如此吻合?一句话,古籍和古人传说中的昆仑山,必定是一个与我们的华夏民族在生发、起源、演变和壮大过程中息息相关的地域所在。而掌握和认知了这一前提,也就掌握和认知了昆仑文化的载体和内涵。
  如果从现代地理的山脉走向及其支脉的逻辑延伸来看,大昆仑西起帕米尔高原,从新疆南部向东延伸至西藏北部,跨越青海全境,再向东连接积石山、岷山与秦岭——这是它的主脉。在这个主脉的主体部分,即现今被称为东昆仑的巴颜喀拉山,为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禹贡》上说“河出昆仑”,当为确凿的记载。而长江的源头则在大昆仑主脉南支的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冰川下面。其南支脉由唐古拉山向东南延伸,连接起现今的横断山脉,一直延伸至南岭。而大昆仑的北支脉呢,则包括现今青海北缘的祁连山脉,再向东北延伸至六盘山,连接起贺兰山、阴山等山脉。如果我们从高空俯瞰这一纵横华夏大地的大昆仑山系,便会发现,它恰像是从青藏高原伸向东方大地上的一只巨人的五指,牢牢地掌控着神州大地的筋骨与命脉。而南北间分流向东的长江与黄河,则是浇灌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浩浩源流。
  如果对照《山海经》所载昆仑地域,其所指显然也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山系所在,而非某一座孤立的山峰可以代替。《山海经》上说:“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又说:“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入禹所导积石山。”而在这昆仑之墟周围,又有不周山、玉山、日月山,还有西海、流沙、赤水、黑水、弱水、炎火之山等等。如此大的范围,如此丰富的地理环境,恰恰印证了其与现今大昆仑地理走向的基本轮廓。很显然,《山海经》是最早表述昆仑之墟为实在的地域,而后世许多学者猜谜式地把昆仑说成是某种虚幻的所在,从根本溯源上讲就站不住脚。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山海经》是最早出现昆仑记载的古籍,其原意显然指地域而言,而非其他。
  地下考古和文化史的研究证明,炎黄文明发源于现今的青藏高原的东部,即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接合部。这里处在黄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以及渭水的交汇地带,高山草甸与黄土河谷分梯级向东延伸,小盆地与小平原成连环状铺向东南。由于河道的落差由西向东渐次下降,故各种自然界的大洪水很难在这里形成灾难。倒是因为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平原无遮无拦,便常常会发生洪水使河水改道,或淤积泥沙让河水泛滥的景象。地理考古的研究表明,在距今11000年前、距今8000年左右、距今6000年前和4000年左右,华夏大地曾发生过四次灾难性的大洪水,其成因与地震、暴雨和冰川融化均有关系。而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民间盛传不衰,大约是那个时代留在华夏人心目中难以抹去的记忆的反映。试想想,在黄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滔天,甚至几十年几百年都处在洪水威胁的漫长时段里,青藏高原的高峻地势不正可以使留居于此地的人群长享清平么?
  如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华夏文明是一步一步由西向东渐次发展壮大的。如此,我们便可以理解,青藏高原东部实乃中华文明的史前发祥地。如此,我们更可以理解,以史前传到后世累朝累代的高山崇拜、昆仑崇拜思想,其最初当源于人类的躲避洪水的需要,然后才是与上天的沟通需要。而昆仑崇拜演绎成后世的泛昆仑崇拜,也就说明了三山五岳的崇拜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敖包崇拜,其根源都渗透在昆仑文化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