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8日
风物志
西府地区的民间之虎
西府地区的民间之虎
  虎为猛兽,占山为王,人皆畏之。然而,在我国广大的民间,人们却把它视为勇猛、吉祥之物,借助它的威名,镇守家宅。这种传统,最早缘于人们在受到其他东西威胁而又无力抵抗时,幻想借助老虎的威力来制服危害自己的对象。
  在陕西西府地区的广大农村,每逢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有贴窗花的传统,而窗户的中心位置,往往贴的是一个较大的“虎”的剪纸或者烟格图案。在岐山、扶风、凤翔、千阳等地农村,过去逢年过节,有些人家会在门上也贴上仰头老虎;“宝宝”满月、生日,姥姥、公婆都要精心为孩子缝制虎头帽、虎形枕、老虎鞋、老虎筒袖,并制作布老虎,寓意孩子长大后虎虎生威;“端阳节”,给孩子腰间围“裹肚”,“裹肚”上绣着蛇、蛤蟆、蝎子、蜘蛛、壁虎这“五毒”图案,以壁虎代老虎;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也不离“虎”字,如:虎娃、虎雄、虎林、三虎等,希望其他害虫都不敢靠近孩子,能驱邪避灾,保孩子一生平安吉祥。这些,都寄托着父母的理想、愿望与感情,期望老虎能守护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永远不受其他动物的侵袭,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威风凛凛,出人头地;同时,也是让孩子与老虎长年为伴,从小识虎而不畏虎。虎头帽、虎形枕、老虎鞋等既是哄娃不哭不闹的玩具,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孩子的适用品。所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与剪刻技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西府地区的大多数乡镇都有,寄托着人们希望自家的小生命逢凶化吉,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西府地区,民间虎的种类很多,有面虎、木雕虎、泥虎、布虎与剪纸虎等等,尤以布虎与剪纸虎最为盛行。这些虎的图案与造型,大多借取了真虎的具体形态和基本特征,出自母亲之手时,加进去长辈女性最本真的感情,融入了更多的美感和理想,多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长等造型来突出老虎的勇猛神态。特别在布老虎制作过程中,母亲们采用民间染色布与现代各种装饰材料(如各色皱纹纸、有光纸、染色纸、金银纸、香草等其他材料),在它的头上和身上卷制或压出各种花形、花叶,再加上各种刺绣工艺与剪贴工艺的点染与装扮,制作出来的老虎形状就更加神气大方,灿烂夺目,显得威武不屈,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显现出母亲的聪颖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西府地区的布老虎,其做工之精致,形象之逼真,工艺之奇特,造型之精美,堪称艺术精品。从古至今,这些艺术品的缝制工艺在民间世代相传,件件都凝聚了长辈女性的爱与情,显示出母性独特的艺术才能。她们塑造的老虎形象,不追求形似,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随心所欲,任我取舍与夸张,不论装饰、剪刻还是缝制,她们都像打扮自己的妞妞一样,给它穿上绚丽的花衣裳,把自己的理想、感情、心愿和审美渗透其中,塑造出许许多多艺术化了的老虎形象,也为后代留下了众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陕西西府地区的民间之虎做工细腻,神态逼真,精美别致,雅俗共赏。由于历史悠久,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它作为民间艺术品,受到民俗专家、学者的青睐,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登门拜访、收藏。一些民间艺人还被邀请出国参加演示活动,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近年来,由于民间老虎的制作与剪刻,工艺复杂,费时费力,大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西府地区的民间艺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民间之虎亟需扶持、挖掘、保护和传承,这是摆在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