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深处崎岖的山路上,一位少年背着和他差不多高的背篓,艰难地爬行着。他每走一步,都喘着粗气,窄窄的竹篾背带,深深地勒进他稚嫩的肩膀。
他,就是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堰门小学六年级“最美孝心少年”冯莫林。
我看了CCTV新闻“走基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冯莫林:我家不比别人差》的视频,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坚强的小莫林,用他稚嫩的肩膀,担起家的重任。我在思考着:在新民风建设的历程中,父母将培养什么样的子女?应该为子女树立怎样的人生标杆?应该营造怎样的环境促使其健康成长?我在小莫林的身上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父母双目失明,小莫林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担子,五六岁就学会了种庄稼。当我看到小莫林周末一个人在密林边缘的地里掰玉米,他害怕,希望爸爸妈妈坐在地头陪他,可是山路崎岖,他们上不来。
也许,其他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在公园里观光、在游乐场玩耍、在肯德基店享受。然而生活的压力,逼迫着这位小小少年在野猪出没的山林里独自收玉米,秋风萧瑟,松涛沙沙,他孤独的泪水顺着稚嫩的脸颊流了下来,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在思考:什么样的成长经历,才是完美的人生经历?怎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比较理想的教育?从古到今,许多“富养”“福教”都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在“蜜罐”里长大,只会享受,不会奉献,这样的人生,怎能经受风浪的颠簸?小莫林的事迹,给我们大家很多启迪。
“苦”是“坚韧”的沃土。艰苦的环境,能造就孩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韧性,能完善孩子丰满的人格,有了这样的“韧性”和“人格”他们在今后的风浪中前行才会“游刃有余”。劈柴、做饭、种地、打工,这些似乎与一个小学生很少有联系的事物,都发生在小莫林身上,这样的“苦”练就了他坚韧的个性和不屈的性格,从他幼小的心灵深处,迸发出《我家不比别人差》的呐喊。为了这个“呐喊”,为了这个目标,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我想,在这样苦难中长大的孩子,还会怕什么?也许正应了那句话——苦难也是一种财富。
“爱”是“向善”的襁褓。小莫林爱他的爸爸妈妈。他说到担心总有一天爸爸妈妈会离开他的时候,流下少年苦涩的泪水。他珍惜眼前还拥有爸爸妈妈——尽管他们都是残疾人,尽管他们贫困潦倒。子不嫌母丑,他依然爱他们,小莫林说,只要爸在妈在,家就在,爱和幸福就在。这就是一种大爱、一种孝道。小莫林爱这个岌岌可危、风雨飘摇的家,他愿意为这个家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为了给父亲解闷,小莫林利用节假日去当临时工打工挣钱,小肩膀磨破了,小手流血了,换来一台小电视机,让父亲“听”电视新闻;担心父母吃不上新鲜食物,又咬咬牙换来了一台冰柜;母亲也疼爱着小莫林,想方设法给莫林减轻负担,冬天里,她摸索着给莫林洗衣服时,袖子常常被浸湿,双手冻裂,小莫林心疼母亲,抱着母亲冻裂的手吹,他又暗暗下决心继续利用节假日打工挣钱,为母亲添置一台洗衣机。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小莫林在墙壁上画了一台洗衣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正为购买洗衣机还差100元犯愁。懂得了向善,就有大爱,就会感恩,就会奉献社会,这样的人生就是真、善、美的人生。
“俭”是“养德”的摇篮。“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这个励志、劝善、树德的公益广告,在小莫林的身上都得到了体现。为了节俭养家,小莫林宁肯负重走6公里打滑的山路,省下20元,添补家用。有一次,自己患上急性肠胃炎,痛得在床上打滚,也不肯去就医。母亲抱着小莫林哭,劝他去买药,小莫林就是不肯,这和蜜罐里养的“啃老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想到了那位杀害母亲的少年,我为他心寒,导致这样的结果,谁为他买单?我为小莫林鼓掌的同时,心疼他——孩子,身体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强壮的身体,你稚嫩的小肩才能挑起这个家呀!孩子在这种勤持家,善理财的过程,就是一个“养德”的过程。
搁笔掩稿,我又打开电视机看了一遍《冯莫林:我家不比别人差》的视频,又一次被感动了。我敬佩小莫林,他那稚嫩的小肩,是那样的坚硬、那样的挺拔、那样的高大,他挑起的不但是一个贫困的家庭,还有自己坚强的人生,我衷心地祝福小莫林,嫩肩不垮,步伐坚定,在爱的阳光下,走向一片辽阔的天地,我由衷地祝愿小莫林,一生平安!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