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被胡玫导演的央视年度大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和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朝的大气磅礴深深打动;2007年,当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百家讲坛》播出的《王立群读<史记>》节目时,王立群先生生动、朴实而又深刻的讲述,使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个更客观、更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并对《史记》这部“史家绝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感到像《史记》这样的文化经典离我并不遥远,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史记》,是有温度、有质地、有重量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捧读经典,让它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时,我们会在日后的人生之旅中,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温暖,它的力量。
大气磅礴、人才辈出的汉武帝时代,是《史记》中十分精彩的收尾部分,然而,《史记》在记载了汉武帝千秋功绩的同时,也留下了这位帝王好大喜功的另一面。在《读<史记>》节目中,王立群先生将《史记》中刻画的汉武帝时代的各个侧面一一勾勒出来,其间,不时有连珠妙语穿插其间,令观者莞尔。通过与王立群先生的“荧屏之交”,我在了解《史记》的同时,也读到了先生厚德载物的风范,诚恳朴实的为人。
王立群先生曾说过,史书中对历史的记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笔,即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一种是曲笔,这种方法将历史的真实隐藏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遇到有着足够丰富阅历的读者,才能从字里行间把它读出。
两千年前的司马迁,在用直笔记载了汉武帝的功过得失的同时,也以曲笔记录下一些较为隐讳的史实。两千年后,王立群先生通过在《百家讲坛》娓娓讲述,客观还原、再现了史记中一段段或直或曲的“史家绝唱”。
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当先生讲到汉文帝听说“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民谣时,心里感到既“紧张”又“害怕”,这不禁使我感到疑惑,在我的印象中,汉文帝是一位宽简仁善的好皇帝,在听到关于他和弟弟关系的民间评断时,为何会生出惊恐之感?王立群接着分析道,淮南王刘长因谋反自尽,其实是他的兄长汉文帝刻意放纵、步步“诱导”之故,汉文帝惟恐刘长的存在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当我听到这里,心中顿生拨云见日之感,先前读史时对这段历史先入为主的认识,随之烟消云散。当王立群先生以“一位高明的演员”评价汉文帝时,我在叹服之余,不禁又想起了唐人李商隐的那首描写汉文帝宣室急召贾谊,询问长生不老之术的绝句《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与读其他史书一样,读《史记》也需要高人点拨,王立群先生当是这样一位高屋建瓴的史海引路人。他读《史记》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基本采用人物并列的方式,每一两集讲述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引出一段故事,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故事叠加在一起,即构成了整个汉武帝时代。这其中,既有刘彻、刘安、卫青、公孙弘这样的帝王将相,又有司马相如、东方朔这样的文人奇士,另外也不乏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等后宫粉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勾勒出文治武功达到顶峰的汉武帝时代。
因有王立群先生的指引,尽管我已近知天命之年,但我仍然想在最近一两年里通读一遍《史记》,再读一读《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其他经典。我相信,通过阅读经典,会使我了解到更多关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会懂得更多人生的经验与处世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