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3日
红色热土沙窝子
红色热土沙窝子
  沙窝子位于陕西汉中佛坪北部的天华山下,这里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人文风情,至今保留着红二十五军旧址。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就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跋涉的足迹,书写了光辉的篇章。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告别鄂豫皖根据地,由漫川关、竹林关、杨家斜北出终南山,继经长安、户县(现鄠邑区)到周至县马召镇时,遇见一个叫黄幺娃的佛坪人,由他带路,物资奇缺,缺吃少穿的红军途经老君岭来到厚畛子,又经过袁家庄、狮子坝、龙潭子到黄柏原、龟角树湾。后红军由桅杆石梁入城固升仙村、上元关,南下入川。寒冬腊月,红四方面军在佛坪境内历经七天的艰苦行军。红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惩治恶霸,刷写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在佛坪这块荒僻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红七十五师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程子华的带领下,千里转战,进入陕西东南地区,建立鄂豫陕根据地。1935年3月4日,红二十五军攻克宁陕县城后,从四亩地进入佛坪陈家坝,经三郎沟、东岳沟攻占了佛坪县城,后经石印沟到狮子坝、龙潭子一带进入洋县境内。3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洋县华阳镇伏击敌陕军警备二旅,遂于3月19日从华阳东返,途经佛坪岳坝、大古坪、龙草坪、长角坝,翻山越岭来到沙窝子做短暂休整。在沙窝子处决了10名反动分子,刷写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穷人耕种”的标语。4月上旬,红二十五军开赴蓝田九间房设伏,歼灭陕军警备三旅。7月2日,在山阳袁家沟伏击陕军警备一旅。此后,得到了物资和兵员补充的红军,乘胜东进,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7月22日,红二十五军从马召镇辛口子翻越秦岭,攻克佛坪老县城。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此举行了常委会议,肯定了省委作出的去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会合的战略决策。为了接应中央红军,随后,红二十五军西进甘南。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红二十五军是最早到达陕北的长征力量,为巩固陕北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二十五军离开佛坪后,陈先瑞、郑位三率领红七十四师在宁陕、佛坪、户县(现鄠邑区)、凤县、宝鸡一带辗转征战,一直坚持武装斗争。1935年11月至1936年8月,三次攻占佛坪县城。1936年2月,宁佛工委在沙窝子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辖龙草坪、长角坝两乡九个村,面积约315平方公里,耕地4418亩,人口3075人。直到1937年8月,陈先瑞奉命率红七十四师开赴三原改编,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沙窝子红二十五军旧址,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这里已经成为佛坪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至今保存有徐海东、程子华等红军将领居住、议事的军部遗址,陈列着红军将士使用过的军号、枪支等物品。红军旧址修复工程已经完工,展览室、陈列室、投影室、电教室及红军桥、拓展训练场向游客全面开放。在这里,那一株株巨大的核桃树下,依然回荡着红军战士嘹亮的歌声,那尊古老的石碾盘旁,依然闪现着红军将领围坐议事的英姿,他们不朽的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历史的记忆里!铭记在人们的心里!
  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用青春和热血在这里浇铸了光辉的业绩,今天,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沙窝村坚持“支部领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全村已发展山茱萸6500亩、板栗350亩、猪苓5万平方米、天麻1万平方米、中蜂1470箱、冷水鱼25万尾,建设山茱萸示范园区2处、猪苓示范基地2个、冷水鱼养殖场2个,发展农家乐8户,这个210户646口人的小山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沙窝村已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全省乡村振兴试点村。
  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和期待,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和动力!相信,在红军精神的激励下,沙窝村的干部群众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奋发有为,把秦岭深处这块红色热土建设得更加美好!